有一种声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有一种精神,辉映苍穹,永不磨灭。“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日前,鹰潭市第一幼儿园结合爱与生命教育特色成立“每个人都了不起”红色故事“电台”,播放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传递正能量!
红色故事“电台”开播以来,备受家长和孩子的青睐,大家纷纷挖掘本土红色故事资源进行创作。其中,由该园周静、杨志红等人改编并录制的鹰潭本土红色故事《战天斗地送瘟神》和《军民桥》已被江西省红色故事“电台”和全国小鲸伴读红色故事“电台”选中进行展播。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去听一下。
小朋友你们喜欢家乡的桥吗?你们看到的大桥是不是都是用钢筋水泥和现代化机器建造出来的?其实在信江河上还有一座珍藏在我们心中的红色桥——军民桥,你们想知道当时它是怎么架起来的吗?答案就在下面的故事里哦。
故事发生在1933年1月20日,寒风刺骨,信江河两岸下着大雪,河里结着厚厚的冰。在信江河不远处的一座寺庙里,有一支红军部队正在开会,这支部队叫红十一军,他们商量着怎么去和江对面的大部队会合共同打败敌人。可是那时信江上面并没有桥,所以他们正为怎么样在河面上架桥想办法。这时候周建屏军长严肃地说道:“同志们,我们要赶在后天天亮敌人到来以前把桥架好,确保我们红十一军顺利渡江,谁愿意去执行这个任务?”话音刚落,侦查科科长马步英叔叔坚定地说道:“周军长,我愿意带一小队战士去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
马步英叔叔带着一连战士来到一个叫箸港李家的小村庄,村民们看到红军来了,高兴的叫了起来:“红军来啦,红军来啦。”马步英叔叔走到村民们面前,握住村民们的手,亲切的说:“乡亲们,我们是工农红军,今天要在这条河上架一座临时过江的桥,我们的工具材料不足,想同大家借一些材料……”还没等马步英叔叔把话说完,一位老大爷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可以,可以!红军帮我们穷人打天下,我们也应该帮红军做点事。”于是村民们便纷纷跑回家里将梯子、门板、箩绳等材料送到了河边。
马步英叔叔等人拿着架桥的图纸也来到了河边,他们先向村民们了解了水情,然后设计架桥的方案。虽然河面宽,水很深,在上面架桥非常困难,但是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红军,他们连夜各自分头行动,开始了一场紧张的架桥“战斗”。深冬的河水冰冷刺骨,红军叔叔们在大雪中咬着牙关,争先恐后地跳下河架桥,有的打木桩、有的把小竹排扎在一起,还有的把船一只一只用粗麻绳固定在木桩上……这个时候,村民们都被红军叔叔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感动,纷纷下河去帮忙,还有的提来烧酒让战士们喝着暖身子。老人和孩子们抱来了干柴和稻草,在岸边燃起了一堆熊熊大火,为红军叔叔们取暖。
经过军民一天一夜的紧张奋斗,这座长达一百多米的临时渡桥在信江上架起来了。红十一军浩浩荡荡的渡江南去,乡亲们夹道欢送。周军长走出队伍,握着乡亲们的手,感激地说:“乡亲们,你们辛苦啦,感谢你们对红军的支持和帮助,为我们赢得了过江的时间,这座桥凝结着军民的友情,我们就叫它军民桥吧。”乡亲们纵情欢呼“红军万岁、红军万岁……”在乡亲们的欢呼声中红十一军顺利渡江与红军大部队会合了。
小朋友,故事讲完了,你找到答案了吗?
我们的红军叔叔好厉害呀,在寒冷的冬天里和小村庄的村民齐心协力,用双手在信江河上架起了一座了不起的桥。虽然这座军民桥不在了,但是这份红色记忆却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鹰潭市第一幼儿园 杨志红)
作者/来源:天天鹰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