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追寻信仰之光 看林邑红遍湘南尽染

0
分享至

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自古以来,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郴”字拆开,意为“林中之城”,故称“林邑”。

它是湖南一颗璀璨碧绿的眀珠,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郴州集奇、险、秀、美、幽于一体,汇山、水、洞、穴、热于一市,全市境内群山环抱、溪涧湍湍,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下第十八福地”的美誉。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四面青山列翠屏”“桂岭南枝花正繁”的旖旎美景,还可以切身体悟到徐霞客笔下“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的瑰丽景色。

与此同时,它更是一片饱经鲜血浸染、烈火洗礼的红色热土。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任弼时、萧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红军转战于此,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战斗足迹、书写了一段传奇热血的革命岁月。

俗话说,“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近代,中国内乱不绝,外患频频,逢此多难之秋,一大批湖南人挺身而出,成就了“湘省士风,云兴雷奋”“举世无出其右”的景象。而作为湖南省“南大门”的郴州,更是为“湘军”传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作为有着光荣传统和历史的革命老区,郴州境内红色资源富集,遍布全市11个县(市、区)。与周边井冈山、炎陵等县市相比,郴州是“革命星火燎原地”、湘南起义”策源地、“第一军规颁布地”、红军长征主战场(汝城县、宜章县是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第三道封锁线的主战场),涵盖革命旧(遗)址、名人故(旧)居、纪念设施等红色资源,成为湘、粤、赣边际区域大旅游圈中红色资源品种丰富齐全的地区。 人们将其形象地称之为“湘南红”,向人们展现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一种深厚的城市底蕴和一抹亮丽的文化底色。

湘南红,红色先辈灿若星辰

纵览历史长河,热土潇湘矗立着共产党人信仰的丰碑,湘南大地遍布革命先辈战斗的足迹,林邑之城浸润着革命先烈的鲜血。

郴州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素有“楚粤之孔道”之称,是湖湘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与发展最好的体现。

百年党史的伟大进程中,郴州人民既充分汲取了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和自强不息的锐气,又继承发展了岭南文化开放包容的大气和拼搏进取的勇气,从而成就了一座具有光荣传统的英雄城市,留下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养育了邓中夏、黄克诚、萧克、邓力群等一大批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才,可谓灿若群星、辉映神州。

尤其是朱德、陈毅所发动的湘南起义,更是成为了中国革命史、建军史上不朽的丰碑。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中,共走出了4位元帅、3位大将、12位上将、8 位中将、4位少将及其他红军初创时期重要将领、军事家、革命家、共和国政要。

其中,郴州籍的开国将军有9位。大将黄克诚便出生于郴州市的永兴县,“一身正气奇勋永著春秋,两袖清风亮节长昭日月”,很好地概括了黄克诚将军的赫赫战功与高风亮节。将军戎马一生,60多年的革命生涯里,他参加了北伐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为人民利益奋斗到底”,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将军逝世以后,党中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开国第一上将萧克,出生于郴州嘉禾县,曾担任过红六军首任军团长。难得的是萧克将军还是一名出色的作家,他于战火中伏案创作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更是曾于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而出生于郴州资兴县的曾中生和曾希圣兄弟二人,更是堪称一门双杰,一代传奇。曾中生曾担任过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军委主席,鄂豫皖革命军委副主席,红四军政委等职,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红四方面军的主要缔造者、我军建军史上33位军事家之一;其胞弟曾希圣则更是担任过江西中央苏区中央军委二局(情报局)首任局长,是我党情报工作的创始人、被誉为"红色密码"之父。

湘南红,红色大潮风起云涌

郴州是“工农运动热土,红色革命摇篮”。郴州在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时期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革命在郴州。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工运领袖邓中夏是五四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在此影响下,以曾中生、黄克诚等郴州藉学员为代表的进步团体“湘南学生联合会”成立,青年学生开始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促进了湘南地区学生运动、农会运动的发展。

毛泽东在考察郴县农民运动后,曾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马日事变”后,郴州各地县委组织成立农民自卫军、工人纠察队、巡察队抗击反革命武装,工农革命运动如火如荼,为湘南起义创造了条件。

湘南起义在郴州。1928 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智取宜章,揭开湘南起义的序幕,革命风暴随即席卷湘南。同年3月,中共湘南特委在永兴县成立全国唯一的地区级苏维埃政府——湘南苏维埃政府,统一领导各县苏维埃政府。为策应湘南暴动,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进入桂东、汝城、资兴,并于4月,在桂东沙田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湘南起义历时三个多月,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工农武装起义典范,在建党、建军、建政、分配土地等方面,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郴州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苏区重要组成部分。井冈山会师后, 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1928年7月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二十八团、二十九团进入湘南攻占郴州城,先胜后败,后转战资兴布田、汝城南洞。8月红军部队在桂东沙田整编、组建湘南红军游击大队,与毛泽东部队会合后在资兴龙溪洞重建了中共湘南特委,并根据毛泽东指示,中共湘赣边特委成立湘南白区工作委员会。1929年红四军进军赣南后,在中共湘南特委直接组织参与下,郴州各县成为湘赣苏区重要组成部分。

红军长征在郴州。郴州在整个长征中占有突出地位,红六军团先遣西征和红一方面军初期长征都在郴州走过了艰难历程,写下了壮丽篇章和感人的故事。1934 年 8 月,由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抵达郴州桂东,并在桂东县寨前圩誓师西征,开启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序幕。

在来到长征入湘处的郴州八面山时,毛泽东主席望着高峻险难的八面山,不禁有感而发,大笔一挥,写下了其长征诗词首作《十六字令·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湖南自古有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讲的是人要服天的意思,但毛主席在这里却反其义而用之,强调山虽高峻险难,但红军毫不畏惧,人过要昂首,马过不下鞍,表达了坚强乐观、人定胜天的革命意志。

抗日战争在郴州。抗日战争爆发后,郴州扼守粤汉铁路,成为抗战大后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共湘南特委恢复领导,爱国将领张学良由萍乡转移到郴城,囚禁苏仙岭;在郴州万胜旅馆(裕后街南关上李家大屋)进行国共合作抗日谈判;中共领导的湘南地区武装力量编入新四军。

解放战争在郴州。抗战胜利之后,在中共五岭地委领导下,郴州地区的中共党组织得到恢复并发展壮大,各县游击武装整编为湘南支队序列,郴州各县逐步解放。

湘南红,红色胜迹星罗棋布

郴州是红色资源大市,红色文化旧址、遗址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红色革命故事更是不胜枚举。

无数革命先烈在这里谱写了光辉的革命斗争史。在全市分布有战争或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会议会址、根据地政权及军事重要机构的办公旧址、杰出人物的故居或纪念馆、革命陈列馆、博物馆、革命建筑文物、革命烈士陵园等多处红色旅游资源点。特别是“湘南起义”“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第三道封锁线”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这里红色革命胜迹遍布全市11个县(市、区),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中除嘉禾、临武外,其他县(市、区)均列入中湘赣片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发布的《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中湖南省涉及 18 个县市区,郴州市就占有11 个县(市、区);北湖区、汝城县、桂东县、宜章县、资兴市、永兴县、安仁县属一类革命老区,苏仙区、桂阳县、嘉禾县、临武县属二类革命老区。目前,全市共计200余处红色资源景点(区),其中,以湘南起义为主的资源有100余个,而以长征类为主的资源有40余个,且均保存相对完好。

尤其是在郴州市桂东沙田颁布的“第一军规”,更是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是建立在政治自觉基础上的铁的纪律和我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它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我军革命斗争的历程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成果。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领导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与此同时,这也让他开始意识到纪律是军队的命脉,是统一意志、规范行动、凝聚力量的重要保证。没有铁的纪律,再庞大的武装力量也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这直接促使了“第一军规”的形成与颁布。

湘南红,红色资源独具特色

郴州红色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名气很大、红色资源品牌知名度高。“年关暴动”爆发地宜章、“第一军规”诞生地桂东、“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无产阶级革命家黄克诚、邓中夏等都是赫赫有名、享有崇高地位。

同时,郴州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均作出了特殊贡献,其红色资源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精神谱系上有着特殊地位,分量很重。

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朱德、陈毅发动领导的湘南起义,把武装斗争与工农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广大的范围发动群众,组织大批工农武装,保存与发展了工农革命军的力量。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郴州桂东确立的“第一军规”,则是成为了中国军队无往不胜的力量源泉。

还有在郴州市桂东县寨前圩举行的红六军团誓师西征,开启红军长征伟大序幕。据萧克将军后来回忆,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长征早了2个月,为红军长征起到了先遣探路作用,郴州也因此有了“红军长征首发地”的称号。毛主席在郴州八面山所作的长征诗词首作《十六字令·山》,通过山的高峻险难与红军的毫不畏惧进行对比,也神奇地揭示了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与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髓要义。

到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垄断,中国毅然决然地决定自行研制原子弹,于是1955年3月,一支不到200人的秘密队伍在湖南长沙组建,并于同年8月分为两个分队挺近郴州宜章和广西贺县找矿,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最终在郴县(今郴州苏仙区)马坡岭金银寨找到了制作首颗原子弹的原料矿石。半个多世纪以来,湘核人用热血和汗水创造了令人难忘的辉煌历史,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湘核人肩负着祖国的重托,满怀着人民的期盼,在崇山峻岭中挥洒汗水,在悬崖峭壁上镌刻足迹,铸就了中国核军工史上一座座丰碑。郴州也因此孕育出了著名的“湘核先驱”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起飞地,老一代中国女排集训郴州,卧薪尝胆,成就“五连冠”伟业,震惊世界排坛。“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更是深入人心,鼓舞着郴州人民战胜了罕见的洪灾、冰灾,郴州因此被誉为“英雄的城市”。

综上所述,由此可以看出,郴州市红色资源各领风骚、独具特色。

湘南红,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重温百年党史的湘南记忆,你会发现,革命精神在湘南这片热土上,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而红色基因也早已深刻在郴州人民的血液当中。

2020年9月,习近平赴湖南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汝城县沙洲瑶族村。

这里曾经是著名红色故事“半条被子”的发生地。早在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就曾饱含深情地讲述过:“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一枝一叶总关情。“半条被子”的故事不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也让老百姓更加理解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今天,我们重温这个故事,仍然倍受感动。”习近平感慨,“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不仅如此,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郴州更是充当了经济建设的排头尖兵,又涌现出了“欧阳海精神”“竹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湘核先驱)等优秀精神文化。

目前,郴州全市共建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5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天然课堂”和“鲜活教材”,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郴州的红色资源也在不断内化、升华,呈现和演绎出全新的内涵,成为与郴州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具有郴州特色的红色文化精神,并在中华民族的红色文化发展历程中,大放异彩。

看林邑红遍,湘南尽染。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回首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开辟未来的百年历程,郴州人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豪气、自强不息的锐气,开放包容的大气和拼搏进取的勇气,在百年党史中做出了不可替代、无可撼动的历史贡献,留下了载入史册、永不磨灭的华彩篇章。

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郴州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湘南起义策源地、“第一军规”颁布地和“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我们更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充满信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大力落实“三高四新”、打造“一极六区”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郴州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营造红色氛围,努力将“湘南红”打造为湘南大地上的一抹“最亮色”,在建设现代化新郴州的新征程中,奋力书写新的历史篇章。(黄静波 储汉文)

来源:郴州新闻网

责编:张靖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海外网
海外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官方网站
513047文章数 18043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