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出师表》中,诸葛亮形容自己的话。这话放在周总理身上也十分合适。
是的,作为一位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周总理的一生,称得上是波澜壮阔,他人生中最后的愿望,便是希望祖国越来越好。
可是身为一个普通人,周总理人生中最后的愿望是什么呢?
他的愿望是能够再看人民大会堂一眼。那儿是他的地方,他去那里与他的人生做了最后一场诀别。
中国人民大会堂
最后一次参观
1972年周总理诊断出膀胱癌,但他并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而停下工作的脚步。甚至还亲自主持了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是自己的身体自己还是清楚的。周总理一点一点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流逝。
于是1975年7月23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最后一次来到了人民大会堂,他在进行他的最后一次道别低调,却盛大。在这个他后半生一直拼搏奋斗的战场上,他有着太多难忘的回忆。
熟悉的服务员出门迎接他,他一见面就笑着说:“许多天不见,真想你们啊!”
是啊,人民大会堂是周总理工作的地方,自从人民大会堂开始投入使用之后,周总理很少有这样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来人民大会堂“报道”。
周恩来
这里的每一个人他都熟悉,每一处陈列他都熟稔于心,甚至这座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他也有参与,这里是他第二个家,这里或许比他的家还要让他感到亲切。
周总理亲切地看着每一位前来迎接他的工作人员,与他们一一握手问好。这些工作人员们知道周总理病了许多天,也都十分担心总理的身体状况。但周总理让他们放心,自己现在很健康。
听到这些话,工作人员们也都放松了下来。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一向沉稳诚恳的周总理,这一次说谎了。
中国人民大会堂
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很糟糕,他自己也能感觉出来,怕是时日无多了。因此,这一次来人民大会堂,没有外宾,没有会议,有的只是在岗位上奋斗半生的老人,对自己岗位的道别。这或许,是这位浪漫而又务实的老人最后的仪式感。
他步子很慢,一路上又总是走走停停。一半是因为身体原因,而另一半则是因为不舍。周总理认真地看着每一件物品,仿佛要把它们都刻进自己的脑海里。
他又太熟悉这里了,熟悉到闭上眼睛,这里的一切,都会浮现在眼前。平日里不起眼的摆设,在如今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可爱。
周恩来
他从北面开始走,一路经过人民大会堂的北段,中段,南段。每一个办公间都有他曾经为之奋斗过的身影,每一个会客厅,都回响着他与外国领导掷地有声,大气从容地会谈。
看着整洁明亮的人民大会堂,就好像看到了现在天朗气清的中国,好像看到了人民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这正是他半生为之奋斗的意义所在啊。走着走着,又到了贵宾接待厅。他久久凝望着大厅里的巨幅迎客松图。迎客松是总理曾经最喜爱的植物。
也是他亲自要求人从安徽厅搬来的。松的品格高洁,是传统中国文人的最爱,把它放在贵宾接待厅,既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气节,又表现出了我们对于远道而来的外国友人的欢迎,将它挂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中国人民大会堂
也正是在这幅画前,总理接待了无数位外国领导人,与他们友好地进行了会谈,展现了我们中国的风采。
现如今再看到这幅画,画上的迎客松依旧翠绿,但周总理却已经从风度翩翩的外交官,变成了和蔼可亲的皓首老丈。从建国以来,三十年的时间,周总理老了,但中国却强了。这其中,当然有总理一份巨大的功劳。
如今凝视着这幅画,仿佛审视着自己的一生。可是人生如梦,眨眼间风华不在,他不需要,也不能够再与外国政客斡旋了。总理的敌人从政客变成了生死,但他却没变,曾经从容地应对政客,如今笑谈生死,面无惧色。凝视过后,周总理便离开了。
中国人民大会堂
最后一次告别
周总理走得越来越慢,最后停在了东大厅,因为他知道这里有一个小伙子十分擅长拉二胡,他想最后再听一次他的表演。
那个小伙子就这样有幸走到了周总理面前,他手里拿着二胡,看起来有些紧张。
但当他开始演奏的时候,乐曲就行云流水般从他的指下淌出。他所演奏的正是周总理最喜欢的两首曲子,一首《二泉映月》,一首《洪湖水浪打浪》。
周总理侧头倾听,看起来很认真。手里轻轻打着拍子,仿佛随着乐曲眼前重现了那一段峥嵘岁月。
周恩来
两首乐曲奏完,周总理说自己该回去了。本身病重的他就应当待在医院,如今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对身体而言,实在是一次大考验。身体是疲惫的,心里是惆怅的。
再见了,人民大会堂。
工作人员们又一次来送别周总理,谁能想到,这一次送别,竟然是他们与周总理的最后一次相见。送别的工作人员中,有一位年轻的同志注意到了周总理手上的斑。周总理注意到了他的眼神,但并没有刻意藏起来自己的手。
相反,周总理十分大方地抬了抬手,笑着说,这是血液循环不好造成的,不大要紧。他的声音是那么清晰,又是那么威严,人们很难不相信他所说的话。
中国人民大会堂
于是他这一次真的要离开了。身边的卫士搀扶着他,向着那辆送他过来的车走去。在上车之前,周总理又一次回头,他没有看向那些送别的工作人员,反而深深地凝望了人民大会堂一眼。正如人民网后来的回忆文章中所写:“这是动人心魄、揪人心肺的一回头。”
是啊,这一回头,是一位老人与自己的风华岁月,与这个国家的过去未来做了一次道别。
那一眼是他对祖国的不舍,和对人生的释然。他的确有着对中国未来的担忧,又相信江山代有人才出,总会有人代替着他们,引领着中国人民向前进。这一眼中,包含了太多太多。可是,他却再也没有机会说出口了。
周恩来
送别总理
从人民大会堂回来后不久,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就急转直下,很难下床走动,更别提回人民大会堂工作了。但他却从来都没有放下过手头的工作。就像他曾经说的那样,他想的是:他多做一些,接手的人就能少做一些,轻松一些。
你看,周总理即使位高权重,想到的也总是最朴实的事。病痛虽然折磨着他,但却从未压垮他的精神。每当有人来探望他和向他汇报工作的时候,他总是面带笑容,认真倾听,所以人们总觉得,周总理会好起来的。
直到后来,周总理的面颊越来越消瘦,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人们才意识到,我们可能要失去这样一位为国为民,心系百姓的好总理了。可是这要让人们怎么接受呢?所以大家都期盼着,期盼着奇迹发生,期盼着他能够再次好起来。
周恩来
可是世界上并没有奇迹。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逝世。邓颖超女士心如死灰,代表总理提出三点要求:不搞遗体告别,丧事从简,不留骨灰。
可是作为人民的好总理,假如这样平平淡淡地死去,人民的心里也是过意不去的。所以组织上商讨后,决定只实现最后一条,不留骨灰。为周总理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和追悼会。人多,但不嘈杂,大家都怕扰了总理的安眠。
人们静静地流泪,送别了这位总理。按照遗愿,周总理的骨灰撒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只是在那之前,他的骨灰,在人民大会堂待了一晚。
邓颖超与周恩来
周总理生前最后的心愿是统一台湾,但这个心愿他没有完成。人们知道,周总理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心系台湾同胞后,为了成全总理,让他在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待了一夜,这一夜,如同总理伏案工作的每一个夜晚。
这一夜,又远远不同于那些夜晚。
第二天,遵照邓颖超女士的建议,总理的骨灰撒向了四个地方,分别具有着不同的代表意义。一代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就此落幕。
周恩来丧礼
尾声
周总理那一代的人一直觉得,有像他这样的领导带领着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幸事。其实,年轻一辈的人也是这样想的。周总理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为了人民的利益。
他一生没有子女,可是千千万万个诞生于他所守护的新中国的孩子们,哪一个不是他的后代?我们是被革命先烈庇佑着长大的一代,自然也不会忘了,这些先烈们奋斗过的事迹。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当年的十里长街相送,如今早已变成了万里繁华的大好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我们终于可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向您说一句:这盛世如您所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