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的美国记者斯诺,用他的那本《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首次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了解了真实的红色中国。
近些年,一些外国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对中国进行选择性报道,甚至不惜用“灰黑滤镜”来抹黑中国,令人尤其怀念中国的老朋友“斯诺”们。
可是,今天的在华外国记者中,还有没有可能产生新时代的“斯诺”呢?在3月7日的“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记者会上,有媒体特别提到了这点。
对此,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回应称,“斯诺并不是共产主义者,但他看待中国共产党时,不带意识形态偏见,始终坚守客观真实,始终追求公正良知。他所展现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操守让人敬佩,他为增进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倾注了毕生心血,中国人民至今仍然怀念他。”王毅表示,中国希望并欢迎更多外国媒体记者成为“新时代的斯诺”。
1936年,斯诺成为第一个进入延安的西方记者。其后,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记者深入延安,向世界介绍“红色中国”,真实地展示了中共的抗战努力。
1985年,中国邮政特别发行了邮票《中国人民之友》,全套3枚,分别描绘了三位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的素描头像,以此感谢外国记者们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来到中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仍然坚持不懈,为增进各国人民同中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们是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的亲密朋友。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1905-1972)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来到中国,担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6年,斯诺首次走访了在陕甘宁边区的中共根据地,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中国高层领导人会面。1937年,他最具影响力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在伦敦出版。中文译本1938年于上海出版。
有评论认为,此书对中国共产党赢得成千上万城市中国青年的支持曾起到重要作用。他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取得革命成功所做的贡献也是难以估算的。
1949年后,斯诺曾三次访问中国。1970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斯诺与毛泽东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同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斯诺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并称斯诺为美国友好人士。这样的照片和文字,被认为是中国向美国发出的信号,为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以及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做了铺垫。
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 1892-1950)也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1919至1928年她侨居在德国柏林,在柏林大学教英文并开始研究亚洲。1928年史沫特莱以《法兰克福日报》驻远东特派记者身份来到中国。
史沫特莱以上海为家,但去过中国许多地方。期间她结识了著名作家鲁迅,并对中国当时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做过大量报道。1930年,她与《法兰克福日报》解除关系后,仍然为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在内的诸多报纸和杂志撰稿,出版了有关中国以及中国红军长征的书,对共产主义运动表示支持。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史沫特莱曾用英文和德文在西安广播电台广播蒋介石被抓的消息。
1937年初史沫特莱抵达延安,在山西前线做过战地救护工作。1938年,她出版了《中国在反击:一个跟八路军在一起的美国女人》一书,记录了她在陕西的经历。
1941年史沫特莱因病回到美国,继续为中共写作和演讲。她1943年出版的《中国战歌》(Battle Hymn of China) 被认为是战地新闻的典范之作。1949年年底,在美国麦卡锡时代的反共背景下,她到伦敦避难并完成了《朱德传》。
1950年,史沫特莱病逝于伦敦,遵照其遗嘱,她的骨灰移葬中国,现被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为她撰写碑文,称赞她是“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毛泽东(中)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左)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 1885-1970)出生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一个牧师家庭,20岁大学毕业,23岁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最初在美国教育部门工作倡导儿童福利事业。
1920年斯特朗在西雅图定居后,开始对新闻工作感兴趣,在政治上支持劳工、反对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支持苏联革命。1921年她作为记者前往波兰和俄罗斯,从此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左翼记者和苏联问题专家。她还创办了苏联第一份英文报纸《莫斯科新闻》。
上世纪20年代末期,斯特朗到了中国,开始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内战并出版了大量著作,其中包括《千千万万中国人》(China's Millions) 、《人类的五分之一》(One Fifth ofMankind) 等。
1946年,斯特朗前往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她的《中国人征服了中国》一书记录了在延安等地的经历,正是这次到来,毛泽东同斯特朗谈到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1949年,斯特朗因被指控为“美国特务”在苏联被捕,直到1955年才被释放并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
1958年斯特朗第六次来中国,并定居北京。1970年3月29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被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铭刻着郭沫若的手迹:“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
斯特朗85岁的生命,1/3在美国,1/3在苏联,1/3在她称为“理想的归宿地”的中国。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Evans Fordyce Carlson 1896-1947)与前面三位美国记者相比身份更为独特。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职业军人,记者只是他职业军人生涯中的客串。
卡尔逊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父亲也是牧师。他16岁时参军,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7-1929年卡尔逊第一次访问中国,担任美国陆战队情报官员,应约为上海的一份英文报纸撰写有关中国及远东局势的评论。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埃德加·斯诺。从斯诺口中,卡尔逊第一次得知,中国内地有一支军队正在与蒋介石的军队作战,这支军队的名字叫“红军”。由此,卡尔逊便产生了更多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1933年,卡尔逊第二次来华,在北平美国公使馆卫队中从事情报工作。在这里,他学习了两年中文。
1935年春,卡尔逊奉命调回到美国,担任罗斯福总统的警卫。到1937年春,他被第三次派往中国时,已经和罗斯福总统成了好朋友。临行前,总统接见了他,并对他说:“听说你又要去中国了。我想请你在中国期间为我做点事。我要你经常给我写信,直接寄至白宫,告诉我你干得怎么样,以及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听听你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1937年,卡尔逊再次访问中国。1938年5月5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会见了卡尔逊,两人一直聊到次日凌晨,内容主要是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对中国未来的预言。通过这次会谈,卡尔逊对毛泽东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是一位谦虚的、和善的、寂寞的天才,在黑沉沉的夜里,在这里奋斗着,为他的人民寻求和平的、公正的生活。”
1938年5月15日,卡尔逊离开延安,在此后的几个月里,他访问了陕西、河北、山西、内蒙、山东5个地区的敌后根据地,拜访了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贺龙等八路军领导人。1938年8月上旬,卡尔逊返回汉口,又见到了周恩来、叶剑英和项英等。
1940年,卡尔逊出版《中国的双星》(Twin Stars of China),记录了他亲眼目睹的中国抗日战场的情况。
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卡尔逊1947年因伤病逝之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曾联名发出一封感谢信,感谢卡尔逊为中国民主所付出的努力。
1938年5月,毛泽东与卡尔逊在延安。
今天的中国,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媒体都应坚守职业道德,只有真实、客观、公正,报道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希望能如王毅外长所言,作为中西方沟通了解的重要桥梁的外国记者朋友中,能出现更多的“新时代的斯诺”。
编辑:马小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