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大力宣传、提倡的传统美德。
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比天大,感恩、孝顺他们,是每个人的基本品德,但成年人的“孝道”,有时着实让人费解。
还记得《请回答1988》里面有这样一个片段:奶奶去世以后,宝拉电话通知了德善和余晖,三个人连夜乘坐大巴车前往农村老家。
一路上德善哭得非常伤心,余晖也一直在抹眼泪,姐姐宝拉虽然没有哭,但眼圈早已通红,一脸沉重。
在大家的心目中,这原本就该是亲人对于老人离世后该有的样子,但当德善推开奶奶家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一切给了她巨大的冲击。
全院子的人都在吃喝玩乐,母亲正在不停地给客人上菜,一旁的父亲则陪着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喝酒、唱歌,吹嘘着子女的本领。
两位姑姑也没有闲着,躲到一边互相比较自己的戒指,一片欢愉的场面,完全与痛苦不搭边。
“戏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电视剧的片段,其实便是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中国自古以来讲究风俗礼仪,对丧礼更是格外重视。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豪华墓地、豪华丧礼也随之出现,本该伤心痛苦的画面却变成了一场热闹的盛宴。
贵州一老人去世,全村人却大吃大喝14天
一般家里老人去世了,儿女最多安排三天的丧礼时间,亲戚朋友、周围邻居也只会在出殡的当天去吃饭、随礼。
但最近,贵州铜仁一山寨的丧礼风俗,让人瞠目结舌。
在这个寨子里,老人去世以后,子女们首先要找当地的“地仙”算一下出殡的日子,待“地仙”算出准确的吉日以后,子女们才能安排丧礼的细节。
这个春节期间,寨子里有一位老人去世了,“地仙”给出的最佳出殡时间是14天以后。
按照寨子里的习俗,在这14天里,老人的子女们必须邀请全寨子的人到家里大吃大喝,并且一天要管两顿,不用给任何礼钱。
当然啦,为了尽可能减少些花销。寨子里的村民们每天都要去事主家里帮忙,谁不去就显得自私、不会来事,丧礼上所有的酒菜开销都要由主家承担。
据悉,这个丧礼持续到第6天时,主家采购的2000斤大米、好几头猪就已经全部被吃掉,无奈之下,老人的子女们只能再次凑钱购买食材。
“生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虽然大家对这些丧礼习俗的花费并不认同,但他们觉得还是不能打破常规,而且不办不行。
为什么不赞同,却还要坚持?
1、文化习俗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的国家,即使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大家对传统习俗还是充满敬意的。
尤其是农村地区,红白事就得按照规矩一步一步来,没有丝毫偏差,否则就会遭到全村人的耻笑,被看作是不肖子孙。
丧礼说白了,也是一种对文化习俗的崇拜,既能通过这种仪式感祭奠亲人的离开,也能慰藉子女们的心灵。
2、儿孙的面子心理
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也就越来越重了。
丧礼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单纯的缅怀亲人,而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衡量他们是否孝顺的标准。
谁家的丧礼酒菜办得好,谁家的丧礼请的鼓乐队好,谁家的子女就越孝顺,谁家的子孙们就越有面子,在村子里就可以把头昂得高一点。
因此,不少人为了这个面子问题,打碎牙往肚里吞,也要拼尽钱财争一争。
3、补偿心理
“子欲养而亲不在”,是现在非常普遍的现象。
老人健在时子孙们忙于事业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等到老人去世了,他们才意识到追悔莫及,没有好好孝顺父母。
于是,就会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来寄托子女们的哀思,和对老人的一种补偿心理。
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崇敬和传承,但丧葬的形式还是要适可而止,与其父母去世后搞隆重的形式,倒不如在父母健在时让他们活得体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