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抗战史上,百团大战是被写进教科书的,对于百团大战给予了正面肯定。但其中的关家垴之战却是让彭德怀饱受争议的一次战斗。这是一场八路军与日军正面较量的一场硬仗,也是一场血战。而围绕着彭德怀和刘伯承谁对谁错,迄今为止都争论不休。
先说说这场战争的经过。
1940年10 月 6 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多田骏司令官命令部下,合围山西晋东南地区的八路军第 129 师。大队长为冈崎率领官兵 544 名,一路向东秘密前进。因为他们行动隐蔽,出兵两日,沿途都没有发生战斗,结果他们闯入八路军根据地腹地黄崖洞,意外发现了八路军的兵工厂。
黄崖洞地处太行山脊山西黎城县的深谷中,四面险峰环抱,唯一的出口是南面绝壁中裂开的一道裂缝, 仅容人出入,正是考察了这个地形,八路军总部才一致决定把这家兵工厂转移到这里。
因防备疏忽,黄崖洞兵工厂落入了冈崎支队之手,日军对兵工厂部分设施进行了破坏,幸好八路军对兵工厂机器物资及早进行了转移,损失不算太大。此时八路军并不能挡住日军的扫荡,内线作战处处失利,形势相当被动。
这让彭总勃然大怒。他本就有心歼敌一两个大队,冈崎支队的出现正好给了他一试身手的绝好机会,因此他立即命令129师386旅两个团赶往黄崖洞打退日军。
冈崎大队迅速向南逃窜,撤到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附近,被129师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等8个团1万多人包围。彭总欲将对手一口吞下,吃个干净。
冈崎察觉八路军的动向后,迅速在关家垴高地上构筑了环形工事,山坡下围绕高地挖了300多个散兵坑。
八路军对日军发起总攻,但没能吃掉冈崎,且伤亡严重,陈赓打电话给彭总,请示是否可以把冈崎大队放下山来,另选有利地形打他的伏击。彭总坚持要就地消灭日军,不能放他们走。
刘伯承看到部队伤亡过大,也很难受,打来电话 建议部队暂时撤围,另寻战机。彭德怀对刘伯承说:“冈崎大队所剩人马已不多,我们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应该一鼓作气坚决消灭!”
刘伯承给出自己的理由,关家垴的地形对我不利,我军伤亡太大,拼不起。
彭总不为所动。
刘伯承生气了,对彭德怀大声说道:“你这是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
彭德怀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大声说:“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第一二九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关家垴之战硬是在彭德怀的坚持下打了两昼夜,最终占绝对优势兵力的八路军始终无法完全歼灭冈崎支队。日军飞机加入进入增援,彭总不得不命令部队停止攻击,撤出战斗。
此战八路军伤亡2000多人,而日军伤亡300多人。因为伤亡太高,而未能剿灭敌军,因而很多人认为彭总的指挥是错的,刘伯承的想法才是对的。
但我认为彭总和刘帅都没有错。他们一个是从战略层面考虑,一个是从战术层面考虑。
战略性的是短期亏损,长期获益;战术性的是短期获益,长期亏损。前者是算大帐,后者是算小账。
从战略层面来说,虽然八路军这场战争的伤亡过大,但是日军常常以一大队兵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这次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再也不敢以一个大队的兵力孤军深入根据地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根据地被日军扫荡的频次。
其二,通过这次战斗,八路军见识到了日军 防御工事的厉害。刘帅后来回忆,敌人的野战工事构筑很有讲究,他是按死守防御的方案设计的,决心要战死沙场,效忠天皇。他在山顶这块小平地上,仿八卦阵挖了圆形核心工事,用三道交通壕环绕指挥所,交通壕较深,能互相通行,壕内挖有许多猫耳洞,每个洞容三、五人不等,大的掩体和交通沟都有门板覆盖。 所以八路军投掷的手榴弹并没有给日军造成太大的伤害。这些战场上吃的教训被我军记下来,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发挥了很大作用。
对于彭总来说,为了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他要去忽视战术困难,有必要投入大量资源,以占领那些对影响整体战略发展的关键点。就像这次的关家垴战斗,他可能承受一定的伤亡,以便达到一定战术目标,进而保证总体战略的成功。
战术是为了实现目的而去实践。站在刘帅的角度来看,他是战场的指挥官,要根据战场的形势变化来做决定,用最小的伤亡来取得胜利。在武器装备不如日军的情况下,另寻战机,保存有生力量,也是正确的。
所以彭德怀和刘伯承,他们都没有错。他们之间的分歧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而产生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