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因为黄河清教授拿破仑为了贬低中国伪造金字塔的言论,使得很多自称热爱中国历史的“爱国者”狂躁不止,满世界宣扬中国历史五千年,四大发明造福全人类,几千年历史这个问题太复杂,聊聊造福全人类的四大发明吧,首先叫四大发明不准确,当然叫四大发现也不准确,因为司南和黑火药可以叫发现,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多少有点改良的味道,不能单纯的算作发现。另外四大发明最早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才出现的说法,之前不知道为什么没能造福全人类。
本文主要是打算聊聊毕生的活字印刷术,毕竟文字的传播才真正是造福人类的事情,所以其他三样大概介绍一下就一笔带过了。
司南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发现过实物。中国最早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是在宋朝,至于目前课本上和网上看到的一个盘子里面放个勺,那玩意是解放后铁骨铮铮的郭老英雄根据东汉王充写的《论衡》里面的描述做的模型,想让他指哪就能指哪。
火药就更别提了,稍微懂点化学知识的也知道做鞭炮的黑火药和做炸药的黄火药完全是两种东西。
造纸术也只是蔡伦改良的,在西汉时期其实已经就有纸张存在了,不过当时的纸张更多的只是用于替代布匹来包裹东西。而且蔡伦也并不是降低了造纸的费用,我一直好奇这个说法是谁发明的。蔡伦最大的贡献是让纸张更薄更软,吸墨性更好,他的本意并不是让纸张便于书写,而是便于拓印碑文,早期的纸张主要用途是拓印碑文,而不是书写,纸张广泛用于书写实际上是三国以后的事,汉末汉献帝给董承的衣带诏,就是把内容写在了帛上,而不是纸上。所以中国第一个书法高峰期是在晋朝,那个时期也出现了众多的书法名家,当然了当时用的纸也和现在不太相同,现代大家经常用的宣纸是在五代时期才被广泛使用,这件事还要感谢一个人,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因为他对文学的爱好,所以当时的南唐对笔墨纸砚的需求大增,也给纸张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
终于要说到今天的主题,印刷术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说起来这个技术的发明还要感谢和尚,在南北朝以前,藏书基本上是富人的专属爱好,有钱还得有闲,因为所有的书籍都是手抄本,当时有大批的人以抄书为生,甚至世世代代整个家族都是抄书匠,堪称抄书世家,但是到了南梁的时候,因为梁武帝信奉佛教,所以当时寺庙林立,和尚众多,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和尚多了,对经书的需求就大了,而抄书人的数量并没有增加,这一下子经书就有点供不应求,有需求就有市场,有的人看到经书价格高涨,自然就开始想办法提高经书的产量,可是这人工再快能快到哪去,于是有人就从印章上发现了灵感,如果把印章做成书本的大小,然而把整页书刻上去,像盖章似的一张一张盖会不会速度就快很多呢。最初的雕版印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经过隋唐的发展而最终形成了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
目前关于雕版印刷最早的记载是唐穆宗时期,诗人元稹在给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的时候提到,当时扬州一代将白居易和他的诗缮写模勒,然后出售换钱,这里的模勒就是雕刻的意思,所以可见在那个时候雕版印刷术已经非常流行和普遍了,
大概讲完雕版印刷术的历史,下面咱们谈谈毕升和他的活字印刷术,首先为什么毕升能够创造出活字印刷术,要知道在古代想发明创造一定得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有钱,第二是有闲,第三是有钱有闲,毕升也自不例外。
关于毕升的记载最早来源于沈括的《梦溪笔谈》。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 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很多人根据沈括的记载想当然的认为布衣毕升就是毕升家很穷,其实这是不对的。毕升家不但不穷,在当地还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而毕升的叔叔毕世华更是当时四川比较有名的印坊老板,在四川多地都有自己的印坊,后来因为茶农王小波李顺起义,才回到家乡发展,这也给了毕升接触印刷术的机会。说来也是巧合,当时王小波是李顺的姐夫,所以实际上也是王李联姻,只是不知道李顺的姐姐会不会也很巧的叫李银河呢。
关于毕升的记载历史上比较少,直到1990年在湖北发现了毕升墓的墓碑,根据墓碑上的碑文终于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毕升的一生。但是碑文上并没有对他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记载。所以现在很多诸如毕升是因为无意碰到自己师傅的手,使得整张刻板作废,所以深深自责,后来在儿子玩的泥锅泥碗中找到灵感,经过无数次实验最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都属于现代人的脑补情节,根本没任何文字数据的支撑。
而且所谓的活字印刷术,实用性不大,侮辱性极强。根据记载,真宗景德三年,也就是公元1006年,毕升靠着叔叔的关系进京推销自己的活字印刷术,结果印坏了真宗的《国书》,不但自己被流放到沙门岛(今长山列岛),还连累自己的叔叔及同行同业一起跟着受罚。从这次以后活字印刷术基本上在宋朝就彻底没有了市场,其实之前应该也没啥市场。
毕升离世后,活字印刷术虽然几经改良,比如把铁板改成铜板,把泥字改成金属的或者陶瓷的,但是效果都并不是十分理想,唯一稍好点的是元朝时候王祯发明的木板活字印刷术,这个技术现在也毫不意外的失传了,根据记载应该大概是类似于魔方一样的操作方式,每个模块都是双面刻字,通过齿轮转动来做到活字的效果,不过想想就知道实用性应该不高。最多也就是印一些需求量比较小众的图书,但是比起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已经是质的飞跃了。到了明清虽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一些创新,但是一直到古腾堡的印刷术引进之前,在中国大面积流行的依然还是雕版印刷术。
为什么活字印刷术没有大面积在中国传播和使用呢,活字印刷的优点确实很多,比如活字印刷术印完一套书之后可以拆开直接去印下一套书。这样基本上只要一套活字就可以用来印多种图书,所以非常适合文字众多的大部头图书。其次一套活字中有个别损毁、变形的,重新雕刻就行,对后续的印制影响不大。而雕版年深日久容易开裂变形,直接影响图书印刷质量。
最后就是活字拆开后占用空间小,比较容易保存,而雕版不但需要保存,而且对保存的空间有一定需求,既需要防火,也需要防止蛀虫的啃食和因为干燥而产生的断裂。
但是如果对比雕版印刷的话,你会发现雕版印刷的好处更多。首先制版之后可以长期保存,需要了就拿出来印,因此能够一次制版多次印刷。只要保存得当,可以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且印制效果并不算差,比如朝鲜现在保存的唐宋时期留下的雕版,现在依然可以使用。不像活字印刷,先要刻制大量活字以供拼版印刷,印完了要拆版,再印还要重新排版,其实并不省钱省力。其次,雕版印刷对工人要求低。不需要认识字,可以很快上手,而活字印刷不但需要认识常用的汉字,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雕版的版面平整,印出来的字墨色浓淡比较一致,文字风格也是统一的,间隔也比较规整。而大规模生产使用的活字往往出自多人之手,写刻风格以及间隔不容易统一,而且在粘贴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把活字粘倒而不察觉,毕升被发配那次的失误其实就和活字的粘贴有关。
所以直到古腾堡的印刷术引进中国以前,中国流行和使用的一直是雕版印刷,至于有些人所谓的古腾堡的技术是受到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影响更是无稽之谈,你自己这都失传的东西,怎么会影响外国呢。
稀稀拉拉说了这么多,我只是希望以后类似于黄河清这样的教授能少一些,天天认为中国文化造福世界的人能少一些,先认清自己才能认清世界,认清世界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中华文明的伟大,才能真正明白炎黄子孙该自豪什么。我一直爱说一句话,人一定要学点历史,因为知道过去才能了解未来。历史可以质疑,每个人都可以对历史有自己的看法。但你一边说金字塔是拿破仑修的,一边又说金字塔是19世纪以后的产物,这不是人格分裂吗?拿破仑活着就够累了,死了几十年还得满世界找混凝土去,你饶了怹老人家吧。
古腾堡于1468年在德国美因茨逝世,不过他的印刷技术却随着他的印刷工人向外流传。他的发明奠定了欧洲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先声;甚至我们可以说印刷术的发明也是诱发工业革命的关键性技术。虽然印刷术源自中国,但是现代的印刷术却是由西方再辗转传入中国,所以古腾堡对世界知识的传播、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没有古腾堡,近代印刷术会延迟几百年出现,那么知识的传播会延迟更久,世界不会是当代这个繁荣的局面。古腾堡的印刷术使得印刷品变得非常便宜,印刷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印刷量增加。它使得欧洲的文盲大量减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