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UV车型早已成为大众选购指标的近期,各家车厂无不绞尽脑汁地研发不同等级的SUV来迎合需求。即使模块化平台研发来降低开发成本早已是车厂间的共识,但同个平台开发最终却有二种不同的走向,一种是同个平台却大幅重新设计内外以带给小伙伴新鲜感、另一种则是以既有规格进行衍生,本文主角福克斯Active(参数丨图片)就是后者。或许看到这边有些人会说,为什么不直接重新设计外观?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在欧洲由于地狭人稠,有时候正统的SUV样貌所带来的尺寸并不适合,而欧洲小伙伴又对掀背车所具备的敏捷操控特别喜好,因此部分车厂就以掀背车为基础加高车身、添加点粗犷元素。福克斯身为欧洲福特的广告牌车型,走这种路线就不难理解了,但Active真的有这么简单吗?
坦白说福克斯Active的设计与标准掀背板的布局相去不远,并没有带给小伙伴太多的惊喜。一样是以人为本的感性风格打造更多的曲面样貌。真的不同之处除了那看不太出来的163mm离地间距以外,前保险杆在STLine的架构于下缘部署专属LED饰盖,下半部则是整合塑料与银色饰板,最后水箱罩以点矩阵雾黑菱格内网处理。至于四周当然也是塑料伺候,搭配专属18寸五幅式样铝制轮毂与GoodyearEGP(215/50R18)轮胎,车顶甚至直接送你可承重75kg的运动车顶架。最后叶子板也给你贴一块ACTIVE专属铭牌来表明身份。
你觉得这样就完了吗?还没,福特在车尾也花了点巧思,最明显的就是后保险杆同样改成整合塑料与银色饰板的粗犷式样,在增加这些元素之后,整体视觉效果依旧很协调,而且伴随着轻越野的诉求,虽然福特并没有说明进入角与离地角的规格,但参考长安福特的资料分别为15度与23度。福克斯Active内饰当然也维持简约的设计,前移中控台位置不仅操作起来更便利,同时视觉压迫感也没那么重。至于材质运用上同样毫不吝啬的运用大量软质塑胶设定,甚至连后门也是,而表面压花触感相当优异。至于Active不同之处除了将内饰银色面板全面改成跃动蓝设计以外,座椅花纹也打上了Active专属标志皮布混搭座椅,同时也以蓝色缝线妆点,前座双侧亦有Active银色车门槛,展现户外风格。
至于中控台维持8寸悬浮式屏幕不变,下方仅有双区恒温空调面板,而全新的SYNC3车载主机(安卓Auto和苹果CarPlay连线功能)搭配原厂卫星导航系统,无论是操作速度或是效能都相当快。比较特别的是,音响系统任性版也将B&O675W10只扬声器附重低音音响系统列为标准配置。其他象是8向电动座椅、HUD抬头显示器、自动防眩后视镜、手机无线充电都没有少去。现行款福克斯都是由C2平台的加持,后排乘客的乘坐体验明显提升,也是让福克斯车系能够大卖的关键。而Active的前驾乘坐姿提高约+40mm,据了解当初设定皆是参考更高等级的欧系豪华CUV而来,所以当我坐进去的时候反而有点不适应,没想到掀背架构下坐姿还能再提高!
至于后座表现上,驾乘坐姿同样提高约+44mm,搭配2705mm的轴距与近乎全平的地板,小编168cm坐进去、前座采正常坐姿状态下膝部空间可以达到二个拳头又三指、头部空间则为三指,只是感受却没有前座来得明显。细节上像是中央扶手后方的空调出风口、USBA/USBC充电孔等都考虑到小伙伴的喜好,这显然是为了满载情况更多考虑的。不过行李箱空间部分可能就是目前Active的短板,由于维持掀背车的架构设定,比起其他对手略为逊色,标准容积下任性版因配有B&O音响缩减为341公升,但好动版为375公升,结合6/4分离可以全打平,表现与一般福克斯完全相同。
CoPilot360™主动安全系统已经是目前福特的招牌配置了,包括AEB自动紧急刹车功能的PreCollisionAssist主动安全防护辅助刹停系统、结合跟车刹停/起步辅助系统的iACC启停主动式定速巡航、BMS盲点侦测系统、ESA闪避转向辅助系统、LCA车道导正辅助系统、LDW车道偏移警示系统、LKA车道偏移辅助系统、TSR道路标识、后方摄影镜头与AHB主动远近光灯调节等,整套系统已经可以算是Level2等级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了。由于Active只是衍生车型、而且定位上与STLine相同,因此动力同样使用1.5节能Boost三缸涡轮增压引擎高功率设定,最大马力182ps/6000转速、最大扭力24.5kgm/16004500转速,搭配SelectShift™八速手自一体设定,同时具备气缸间歇停止技术,能在14毫秒内关闭其中一个气缸(第一缸)。至于1.5NA的版本则没有部署。
必须说福特这台三缸引擎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从福克斯一路体验到Kuga,但每次体验都觉得这是平价品牌当中相当出色的设定,不仅传统三缸引擎的恼人震动感并不明显,透过极广的扭力释出区间带,起步只要深踩油门,涡轮马上介入后贴背感立即涌现,而中高速域输出也随传随到,八速手自一体系统与其搭配的相当合拍,只是在急加速时降挡有稍微延迟一下。前面说过,福克斯Active的诞生就是着眼于想要有着类似SUV的样貌、但却不想放弃掀背车具备的低重心操控性,因此在底盘设定上Active采用前麦弗逊、后SLA多连杆式独立悬挂系统,但细节上可是大大不同。为了兼顾恶劣地形操控与道路上的舒适性,这次工程团队将前/后控制臂转向座几何角度重新优化,连同避震器与圈簧重新调整,将行程加高并优化参数,当然结构上也因应加高的避震设定有所调整,从一体式样改成了二件式样。
虽然离地间隙达到了163mm,但从主观感受来说很难感受到差异,至少在开一般道路的时候还是保有福克斯刁钻灵活的一面,指向性一样锐利,不过过弯时却可感受到重心转移稍微明显,同时方向盘辅助力道稍多。随着路况的不同,可以感受到避震器与弹簧都是偏舒适,所以反馈反应并没有那么死硬,但处理路面颠簸后还是保有些许路感。坦白说虽然开的时间不长,但这种设定与同为SLA的Lommel版所呈现的硬中带Q相比,反而更适合一些地区小伙伴的胃口,而且也是同级车中少见操控与舒适兼顾的设定。但还是必须说,福克斯Active毕竟还是前驱车型,其多出的防滑、简陋路面两种模式都是靠着ESP、TCS与ABS对车辆四轮进行介入,可不要真的以为开着Active就能够上山下海,稍有不慎可是会掉车的!
在二圈的体验中其实Active良好的离地间距在穿越大驼峰、大落差、V型沟等毫不费力,不过其他地形方面在防滑、简陋路面二种模式下可以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感觉。首先防滑模式下其油门明显感受到被限制输出、同时ESP也随时会介入刹车,因此在倾斜坡、S弯道我刻意全油门、或是方向盘转打幅度大一点时,动力还是会被限制、同时ESP会立即介入让我顺顺的开过去。在第二圈直接切换到简陋路面模式后,相同关卡则可以看出ESP介入时机被降低许多,TCS循迹控制防滑系统灯号会启动进而提高轮胎空转容许值,将现场的砂石与泥巴甩掉,所以这时候油门并不会被限制太多,在倾斜坡、S弯道只要控制得宜还可以作出类似拉力赛的甩尾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休旅车近几年的潮流已经从中型SUV开始向下延伸至中小型、小型SUV,后二者更是目前最火热的等级,这次福克斯以C2平台衍生出Active跨界休旅车,就是为了分食一杯羹。随着时代的变迁,购买休旅车的客群已经不再是家庭取向,更多的是年轻人想要追求户外活动乐趣所添购的好伙伴,福克斯Active不仅面对传统客群在意的乘坐空间、安全性能得分以外,年轻客群在意的驾驶表现与勇闯秘境所需的恶劣路况通过性,都能以特调的SLA悬挂与多模式设定来满足。
连以往休旅车的大宗女性客群,福克斯Active都能以较低的车高与车长设定掳获芳心,不仅方便穿梭于地狭人稠的一些地区,甚至连机械停车位都停得进去,多重斜杠休旅的称号可谓名副其实,未来也能进一步扩大福克斯的销量,与其他车种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