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安字邵公,是汝南郡汝阳人。早在西汉的时候,袁安的祖父袁良就因为擅长《周易》而被举荐为“明经”。东汉初年,袁良曾经担任成武县令。袁安少传家学,为人稳重而有威信,在乡里很受敬重。在被举孝廉之后,先后出任过多地的地方长官,任职期间都能受到百姓的敬爱。
在汉明帝时期楚王刘英试图谋反一案牵连到很多人,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年都没有消停。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袁安被举荐出任楚郡太守。当时因刘英案被牵连而下狱的人有数千人,由于汉明帝严令要彻查,狱吏们往往揣摩上峰的意图而严刑逼供,很多人都被拷打致死。袁安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无辜被牵连的人都被释放。结果,袁安的属下们都被吓坏了,纷纷劝袁安不要这么做。袁安说道:“如果有不合适的话,将来全部的罪过,我一人承担。绝不牵连你们!”不仅如此,袁安还直接上书皇帝,汉明帝看了袁安的奏疏也有所醒悟,就批准了袁安的处置。结果有四百多家人被释放。后来,袁安被任命为河南尹,负责京城洛阳的治理。袁安治理洛阳,也以严明而著称。但是,却从来不会随便把无罪之人投进监狱。对一些犯了小错的人,袁安也不会轻易断送他们的前程,而是注重感化。任职十多年,“京师肃然”。建初八年(公元83年),袁安升任太仆。在进入中央任职之后,袁安更是敢于坚持己见,这一点也受到了汉章帝的赏识。元和三年(公元86年),袁安升任司空,第二年升任司徒。
汉章帝去世后,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即位。汉章帝的皇后窦太后临朝,太后的娘家窦氏家族飞黄腾达起来。尤其是太后的哥哥窦宪,更是权倾朝野,炽手可热。由于窦宪和太后之间发生了矛盾,窦宪为了将功赎罪,主动提出讨伐北匈奴。袁安和太尉宋由、司空任隗以及九卿都认为,在北匈奴没有入侵的情况之下,贸然挑动边衅并非社稷之福。在争了多次之后,别人看到窦宪和太后固执己见,都不敢再争,唯有袁安和任隗始终坚持。他们前后上书十多次,最后太后还是不听他们的意见,派窦宪出征。眼看得罪了当朝大将军窦宪,被人都替袁安捏把汗,袁安则是泰然自若。窦宪出征之后,窦宪的兄弟窦笃、窦景等人在京师胡作非为,甚至公然指示手下拦路抢劫,他们还擅自调动渔阳、雁门、上谷三郡部分精兵来守卫自己的宅第。人们都敢怒而不敢言。袁安则是立即对他们兄弟提出弹劾,指出他们擅自调动兵马,这都是死罪。司隶校尉、河南尹等没有及时发现处置,这是党附权贵,至少应该免官。奏章上去之后,如泥牛入海,没了音讯。窦笃等人就更加嚣张了。他们的亲族宾客往往通过向他们行贿而任职州郡,这些人在地方也大多贪赃枉法。袁安与任隗一起弹劾了四十多人,这些贪官污吏都被免职。窦氏对袁安恨之入骨,无奈袁安德行高洁,他们也找不到袁安什么把柄。后来,袁安在如何处置北匈奴的善后问题上,又和窦宪发生了争执,窦宪甚至对袁安发出了死亡威胁,而袁安依然不为所动。
当时天子幼弱,外戚擅权,袁安经常忧心忡忡。汉和帝和众大臣,又把袁安视为柱石。永元四年(公元92年)袁安病卒。之后数月,窦氏外戚就被汉和帝铲除了。汉和帝追思此前袁安的作为,任命袁安之子袁赏为郎官。
传说袁安父亲去世,袁安的母亲让袁安给父亲找块土地安葬。袁安在路上遇到了三个儒生,问袁安干什么,袁安对他们说了之后,其中一个儒生指着一片地说,这里就是风水宝地,将来可以累世公卿,说完他们就不见了。于是袁安就将父亲葬在那里。当然这是个传说,对于汝南袁氏来说,更重要的风水还是他们的家风。
袁安的儿子之中,最为知名的是袁京和袁敞。袁京字仲誉,少传家学,曾经写了三十多万字的《孟氏易难记》。袁京最终官至蜀郡太守。袁京之子袁彭字伯楚,也擅长《孟氏易》。在做了几任太守之后,汉顺帝即位初年袁彭被任命为光禄勋。朝廷内外都非常钦佩袁彭的清廉,人们都把他比作西汉时知名的大臣贡禹。袁彭之弟袁汤字仲河,和兄长一样早慧,能传家学,成为众儒的楷模。汉桓帝即位初年,袁汤出任司空,并被封为安国亭侯。此后,袁汤还曾经出任司徒和太尉。袁汤长子早卒,次子袁逢字周阳以宽厚笃信而著称于世。汉灵帝即位后,袁逢被尊为太傅,后来也曾经出任司空。在袁逢去世后,因为他曾经在朝廷举行的重大仪式上担任三老,所以就以更为隆重的典礼来安葬,可谓极尽哀荣。袁逢的弟弟袁隗早在袁逢之前就曾经出任三公,汉献帝即位后袁隗也被尊为太傅。但是,后来袁隗的侄子袁绍、袁术起兵讨伐董卓,袁隗宗族二十多人都被董卓杀害!
袁彭之孙袁闳字夏甫,很早就以操行砥砺而闻名。父亲袁贺在担任彭城王相的时候,袁闳前往彭城探望父亲。一路上,袁闳也没有惊动别人,来到彭城。结果到了官衙门口,看门的却不给袁闳通报,接连多日都没能够进入府门,凑巧被他的乳母看见,才悄悄地把他引进府门。在走的时候,父亲派车送他,他却坚决不同意,从他来到彭城到他离开,都没有什么人知晓。后来袁贺去世,袁闳兄弟把袁贺灵柩运回家乡的时候,坚决不受任何人的赠赗。在为父亲服丧期满后也拒绝出仕,以耕读为业。叔父袁逢、袁隗等人都贵为三公,给袁闳的馈赠,他从来都不接受。而且,当时天下政治黑暗,自己的亲族却不知忧虑,他叹息道:“先人留给后人的福祚,后人并不能以德守之,竞相骄奢淫逸,恐怕祸患不远了!”于是,筑土室隐居。在汉末的祸乱之中得以幸免。袁闳的两个兄弟也都和袁闳一样以节操清亮而闻名。
袁敞字叔平,也以长于《易经》而闻名。在汉和帝的时候,历位将军、大夫、侍中,还曾经出任东郡太守、太仆、光禄勋等职。元初三年(公元116年),袁敞被升任司空。当时邓太后临朝,袁敞廉洁自律不阿权贵,得罪了邓氏。后来,就找了一个借口,说袁敞的儿子和尚书郎张俊勾结泄露了国家机密,就罢免了袁敞,袁敞自杀而亡。为了顾忌朝廷颜面,当时并没有公布袁敞的死因,依然以三公之礼安葬了袁敞,并任命袁敞之子袁盱为官。后来袁盱在担任光禄勋的时候,正赶上梁氏外戚当权,朝廷上下没人敢不巴结梁冀,而独有袁盱和廷尉邯郸义正身自守。等到汉桓帝发动政变铲除梁冀集团的时候,汉桓帝特地指派袁盱去收捕梁冀。
袁氏家族,从袁安开始,袁敞、袁汤、袁逢、袁隗五人出任三公,位极人臣,其他官至二千石级别的就不胜枚举。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从袁安以来所形成的家风。这个家族的最终衰落,更多是遭逢乱世,难以独善其身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