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便于和有军衔的国民党军队合作,八路军总政治部在1937年8月1日发布了《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提出了我军将采用“官阶制度”的设想,开始酝酿实施军衔制度了。当然,这个方案的实施必须得到蒋介石的点头认可。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军衔等级为6等18级。6等即: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军士、兵6个等级;18级即: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5级;校官为上校、中校、少校3级;尉官为上尉、中尉、少尉3级;军士为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为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
其中“特级上将”专为蒋介石而设,1935年3月31日他获得这一军衔。此后,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等获一级上将军衔。
1939年4月2日,八路军提出实施军衔的建议。此后,八路军总部将各级职务的基准军衔分为6等16级。6等即:将、校、尉、准尉、士、兵;16级为上将、中将、少将,校为上校、中校、少校,尉为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单独为1级,士为上士、中士、下士,兵为上等兵、一等兵、新兵。八路军的军衔基本是比照国民党军衔等级制定的。
如: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被授予中将军衔,参谋长周士第、第358旅旅长卢冬生、副旅长张宗逊、第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等被授予少将军衔;第715团团长王尚荣、716团团长张才千、支队长宋时轮等都被授予上校军衔。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需要说明的是,八路军、新四军这一时期接受军衔范围有限,多是需要与国民党军经常打交道者,或是搞统战工作的人,没有全面铺开评定军衔工作。某些干部被授予军衔,自己不一定知道。如王兆相担任留守处警备团长时,偶尔在一份公文中看到“上校团长王兆相”,才知道自己早就有军衔了。
那么,八路军、新四军正规部队中评定的军衔,国民党官方、军方是否知道并认可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衔是得到蒋介石批准并颁发的,因此国民党官方、军方对此都无异议,如徐海东曾以少将军衔与卫立煌见面并参加了宴会,卫立煌对此也是知道并认可的。
八路军职务高的军官是由国民政府军委会“实际授予”军衔的,也有一部分是“挂名受衔”。尽管八路军总司令部对军衔评定标准做了明确规定,但不久蒋介石停发军饷,又遭遇连年大旱,抗日根据地遇到了巨大的困难,面对如此形势,实行军饷衔制已不现实。
1942年4月,作出了“军队中暂不规定等级军衔”的决定。但是,因为工作需要,八路军中有少数人仍然挂着军衔。如1945年10月底,美国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事务,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周恩来便在12月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叶剑英、罗瑞卿、饶漱石3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李克农、张经武等被授予少将军衔,他们参与国共调停事务。
1946年1月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闭幕,会议通过“政协决议”规定了改编国、共军队的内容,同意八路军、新四军实行军衔制。可见这件事情也是蒋介石同意的,否则就难以公布出来。
总体来看,八路军、新四军实行的军衔制度,是在蒋介石的点头认可下才会获得国民党军方的通过。只不过,蒋介石并不给八路军全面评定军衔的机会。其后,正规军队改用人民解放军的称号,八路军、新四军阶段成为光荣的历史。同样,蒋介石曾经给予八路军、新四军军衔一事,也被永远定格在这一光荣的史册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