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对鲁迅有所了解的读者,都曾听说过他青年时代写下的这首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一生写诗不多,现有出版的鲁迅诗词集收录都不过46首,而这首可以说是鲁迅最知名的。
对于这首诗的寓意,大多人都认为是鲁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要不惜生命,拯救中国的愿望,这样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仅仅是针对第二句和第四句的理解,剩下两句的意思,则要考虑到鲁迅当时的具体经历。
这首名为《自题小像》的诗作于1903年,而鲁迅是1902年从矿路学堂毕业并公费前往日本留学的,在这一年时间里,鲁迅在日本的留学生群体中了解到了大量的进步思想,本人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对于国家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他甚至决然剪掉了辫子,也因此更加坚定了拯救和改变中国的决心。
不过,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写作背景,由于埋藏得太深,常常被人忽略,因而导致另外两句的意思被曲解了。
先说说现在流传很广,就连很多网站都引用的误读。第一句“灵台无计逃神矢”,“神矢”是指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之箭,但很多地方把它引申解释为鲁迅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无法自拔,而第三句“寄意寒星荃不察”则被理解为鲁迅评价当时依然愚昧麻木的国人不愿觉醒,因此自己的追求无法被理解,只能寄托给寒夜里的星星。
说实话,这样的理解完全就是通过最后一句的立意来倒推,强行让每一句什么都要跟国家沾边,有种强行解释的意味在里面,特别是将爱神之箭比作自己对国家的爱,这种比喻实在不是鲁迅的风格。
而自古以来不论是写诗还是写文都讲究一个情感的递进,不可能每一句都在说一个事情,而是通过一些小事,或者环境描述,来铺垫情感,最后才达到高潮表明立意,鲁迅作为一代文豪,自然更是如此。
实际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其实是有人刻意为之导致的,这个人就是鲁迅的好友——许寿裳。
《自题小像》这首诗原本没有诗名,而是由许寿裳加上的,而原诗则是由鲁迅写在自己的相片背面,寄给许寿裳。那张照片,正是鲁迅剪掉辫子后照的。
彼时鲁迅留学日本客居异乡,言语不通,许寿裳是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两人不仅是同乡,也是同学,因此鲁迅有很多无法与别人道明的心事,也只能与许寿裳诉说。
也正是许寿裳,给出了这首诗现有的这种解释,刻意隐瞒了这首诗的另一个背景,使得后人误读了它的真正含义。
许寿裳
但是我们只要结合鲁迅当时所处的家庭状况,还是可以了解到真相的。
我们都知道,鲁迅的家庭原本是名门,他的爷爷周介孚官至内阁中书,后来因为科场行贿案被光绪判“斩监候”,自此家道中落。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鲁迅的父母其实是非常封建的,因此早在1899年,也就是鲁迅18岁的时候,他们就与绍兴的朱家谈好了一门婚事。
可以说,鲁迅选择留学学医,一方面的确是有想要学习国外先进医疗知识拯救国人的想法,另一方面,他其实也是想逃避这桩包办婚姻。
在鲁迅留学期间,家里不止一次地催促他回国结婚,因为按照当地传统,女方大男方三岁为佳,也就是说,1899年定下婚约时女方就已经21岁了,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大的年纪,再拖下去,要是这婚事黄了,女方恐怕一生难嫁人。
鲁迅不愿意屈服于封建婚姻,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因此这段时间他也常常陷入两难而备受煎熬,他曾经这样对许寿裳谈论自己的婚姻:“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供养它,爱情是我不知道的。”
可见他心中既有怨恨,更多的还是无奈。
结合这样的背景,那么《自题小像》的第一句“灵台无计逃神矢”其实就很好解释了,“神矢”的确是爱情之箭,但那却不是鲁迅想要的爱情,而是可恶的包办婚姻,鲁迅想过要逃,可是却逃不掉。
第三句“寄意寒星荃不察”中,“荃”是尊称,但并非指代中国民众,而是指鲁迅的母亲鲁瑞,鲁迅在这里是想说母亲理解不了自己的心情和理想追求,他只能将这些想法寄存在寒夜的星星里。
整首诗连起来的意思是:我无法逃离家族安排的封建婚姻,而我的国家还在风雨飘摇中备受压迫,既然母亲无法理解我的理想追求,我只好将这些想法寄存寒星中,将我的鲜血献给国家。
青年鲁迅
诗的意思我们理解了,那么作为好友的许寿裳要故意歪曲这首诗的意思呢?要解释这一点,还是得回到鲁迅的婚姻上。
鲁迅在日本留学7年,期间只有两次回国,第一次是1903年,他剪了辫子,把家里人吓了一跳,担心他在外面做出什么更加出格的事情来。
而鲁迅作为孝子,虽然没有明确向母亲反对这个婚姻,但还是通过母亲向朱家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女方可以不要裹脚,并且进学堂读书。
这个要求现在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在思想保守的朱家看来,这显然是鲁迅对女方不满意的意思,因此他们对鲁迅退婚的担忧更深了。
此后三年,鲁迅再没回家,甚至当地还传出了他已经在国外找了日本女人结婚的谣言,于是两家一合计,由鲁瑞写信,诓骗儿子自己得了重病,诱他回来完婚。
鲁迅果然上当,面对张灯结彩的家,还有母亲的热切期盼,他再无理由推托,只好认命。婚礼中,鲁迅由人摆弄,不仅在脑后装了假辫子,一步步循着古老的繁文缛节,与穿着一双大鞋,假装自己没有裹脚的朱安拜堂成了亲。
婚礼第二天,鲁迅便不再理会朱安,独自一人住进了书房,第三天,他便离家去了日本,这一去,又是三年。
朱安
一辈子厌恶封建思想和习俗,却被迫接受封建婚姻,还按着封建的礼节拜堂成亲,这对于鲁迅来说,无异于奇耻大辱,终其一生,他都不愿意再回忆那个屈辱的时光。
那么许寿裳作为鲁迅深交35年的挚友,又如何不知鲁迅的痛苦?因此他自然也不愿意在这首诗中重提鲁迅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所以,人们对这首诗的误读,正是许寿裳对鲁迅保护与关爱的体现,更是他们一生友谊的见证。
作者:刘宸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