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发展处在一个稳步前进的态势,机采棉技术作为发展新疆棉花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内国外多年的机采棉实际生产中,机采棉推广相对手摘棉呈现出明显优势,但缺点也逐渐暴露。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分析,才能获得显著的效益回报。
通过对新疆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推广的机采棉进行实地调查,通过与当地农户、管理部门等交流,大家认为使用机械采摘棉花能使采摘效率提高。由于近几年来新疆捡棉花的工人多来自内地,但内地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因而“用工难”问题也就出现了,且由于供不应求,农户支付给捡棉花工人的工资同比增长50%;同时,采用机械化作业可抵御外界对棉花价格的竞争、减弱企业对外棉的依赖、降低本土企业的风险等作用,但也存在配套措施不完善、品级下降与纺织产业升级的矛盾及来自国际市场残酷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影响。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新疆机采棉现状及可见优势
1.1 机采棉种植模式产量高激发农民积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不断趋于完善,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市场监管方面政策向好。根据机采棉机械设备的作业行距要求,新疆地区以(68+8)cm 或(66+10)cm 宽窄相济的特色种植模式,确保了机采棉种植要求的“矮、密、早”。经过一线科研工作者们的多年试点,这种模式在抗击自然灾害、提高产量等方面呈现明显优势,尤其是农户关注的产量问题得到满足。所以农户很认可机采棉,也简化了播种步骤。
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及乌苏市等地作为陆地棉种植的主要区域,机械化采摘的价格约为2925 元/hm2(其中作为第一次采收的价格约为1875 元/hm2,第二次或者第三次采摘的价格约
为1050 元/hm2),人工采摘的支出平均为2.3元/kg。虽然扎花厂在收购棉花时,机采棉收购价格远低于人工手摘棉价格素,但是机采棉的采收成本比人工手摘棉要减少 2250 元hm2 [2]。近几年,由于内地来疆拾花工难找,且要包吃包住解决简单生活问题,使管理成本较往年增加1倍,其中大量的人员管理费用还未计算在内。所以,农户认为机采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开支,机采棉很容易被棉花种植户接受。
1.2 兵团示范效应较好,各类机械基本满足需要
兵团率先实现机采棉采收,经济效益明显,在全疆范围内示范作用较好,经验丰富,可借鉴并直接应用于大田生产[3]。机采棉需要一定量的机械设备来满足生产需要,比如说棉种的加工机械、棉花的种植机械、用于采收作业的机械到储运车辆和仓库以及大量的加工设备。虽然,不同环节各种机械都需要技术更新来满足生产,但是现有的机械设备基本能够满足生产需要。
2 新疆机采棉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解决措施
虽然机采棉的市场制度不断成熟,农民收入增加、种植积极性提高,种植模式也进行不断的优化,高产已初步解决,机具数量也能满足使用要求,并且有很好的兵团示范效果,但是尽管各项要求基本满足,为什么机采棉技术在推广速度依然未到达预期目标呢?对此通过实地考察总结并反思,发现在技术和管理层上问题略为突出,亟待多方配合解决。
2.1 技术方面
2.1.1 棉花品种及种植模式
2.1.3 皮棉的采收、运输与加工技术
新疆北部地区棉花种植的栽培模式多满足“矮早密”的特点,在进行药物防控时,导致脱叶剂不能及时有效地被棉花植株吸收,导致叶片脱落效果未能达到脱叶要求,棉花吐絮较差;新疆日夜温差较大,不同的棉花品种感受药剂的时间不一致,导致有的落叶不能及时落地(即干落到棉絮上),致使采收的棉絮不能被扎花厂高价收取[4]。
2.1.2 脱叶技术
脱叶技术在整个技术层面占据重要地位,在进行最后一次水肥处理和化学催熟喷洒化学脱叶剂时,由于灌水时间的不一致,脱叶效果有差异,喷洒时间和喷洒浓度在棉花种植密度和品种上又存在差异,这方面把握欠佳,采收的皮棉含杂率较高;为了尽快促使棉叶脱落,过量使用脱叶剂又造成棉籽不饱满,皮棉与籽棉产量偏低。化学脱叶催熟技术固然好,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市面上化学药剂的种类参差不齐,不同密度不同栽培模式,不同种植地区在施药时间、施药量及使用的施药设备上都略有不同,这些因素的发展都阻碍着机采棉技术在新疆地区的规模化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认为现有的棉花品种不适宜集约化生产。第一,适合机采棉技术的棉花材料在株型方面要求紧凑,由于机器在田间作业时,轮胎和底盘部分过高,机器操作要求结铃高度不要过低,结铃间距要满足采摘要求;第二,叶片脱落不能满足采摘需要,则需借助一定浓度的催熟药剂来进行快速落叶。
在皮棉的采收、运输与加工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略微显著。其中,针对采收的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一是在采收时间上,如果夜间采收的话,采收的籽棉含水率高达14%~20%;二是如果棉株脱叶率未能达到95%以上,加工线无法加工,二次污染带入含杂率严重;三是裸露的滴灌带和地膜混入采收棉花中,异性纤维进入影响原棉质量,需要采用“即采即轧即清理”的措施对机械采收的籽棉进行处理。
籽棉散装运输效率低,堆放过于分散,占地大,如果水分不能有效控制,大量堆放会致使皮棉霉烂。这就需要司机或者农户与扎花厂提前沟通收花时间,扎花厂生产车间及时完成烘干、加工、预处理和压模存放等问题。至于加工步骤方面,由于近些年棉花种植面积增加,农户多采用机采棉采摘模式进行采摘,扎花厂还保留着原来的生产线和生产技术,导致加工生产线暂时无法满足大量接收加工需要。
2.2 管理问题
机械化采摘棉花能够顺利进行,需要科研工作者选育适合的棉花品种,生产者按期完成播种、栽培工作、设计好栽培模式、做好田间水肥管理、防止病虫害的侵袭和合理及时使用化学脱叶剂;收购和加工者要进行储运、收购、加工等工作,任何一个细小的过程都会影响到机采棉技术实施的效果。
在管理方面,现阶段主要是各部门配合力有待提高,对推进机采棉的发展指导力度不够。个别部门对机采棉的一些认识不足,缺乏统筹全局的意识;大家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管理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但是由于管理机制不一样,很难形成部门间必有的配合力。针对这种现状,各科研单位及基层单位需要在自治区各相关管理部门的领导下,服从组织安排,组织协调好前端和后端的关系,使机采棉工作在一个目标下共同推进。
3 发展方向预测
从现有的情况看,作为供方市场的采棉机销售市场和机械采收作业市场,购机时出现采棉机供不应求,采棉机价格和机械采收价格偏高,但是如果集约化种植和生产效率提高后,机械化采摘费用将呈现下降趋势,采棉机将国产化;棉花种植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机采棉技术的核心是棉花机械采收技术,而棉花机械采收对种植模式要求很高,机采棉技术的推广必然带来规模化、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是高产、优质的保障,并带来采棉机械结构转变,一旦实现机械化收获就会带动周边种植户呈渐进式发展,解决地区不平衡问题,同时促进土地的整合及种植水平。对发展机采棉来说,北疆的情况略好一些,南疆小块地较多,收获模式还不成熟,且没有满足需求的机具,而自主研发的小型采棉机,由于在收获原理上与人工采摘没有大的突破,如果收获原理不进行突破没有太大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新疆南北疆主要植棉区在机采棉作业过程中会遇到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层面的问题,研究认为,科研工作者应该建立健全适宜的机采棉品种,农户不能只是为了追求高密度高产量而忽略了后期采摘过程中浪费的资源,在喷洒脱叶剂时要听从农艺师的指导,不能盲目过量过早施药,机械师在进行田间作业时,要给农户配合好,不能为了尽快采摘完转移阵地而忽略采摘时机,扎花厂在收购棉花时要简化收购程序,不可把价格压得过低,尽量保证农户利益,稳定来年种植积极性。各生产和管理部门以及种植户要切实配合,提高配合力,共同维护棉花产业的稳定。
作者:邓亚辉、宁硕,来源:棉花科学2020年第5期,图文编辑:天山植保,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