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是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回顾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作者的自嘲,同时也道出了读书人的悲剧。
清朝徐大椿写了篇《时文叹》,讽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作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的晦气”。
科举制度本来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极大笼络了读书人。英国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时,模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创立了文官选拔制度,成为现代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源头之一。
在科举制度以前是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无论是汉朝的差举制还是中正九品制,下层社会进入上层的机会是微乎其微。隋唐的科举制度,让天下读书人有了唯一的出路,考试当官。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从端门列队而出时,非常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唐人赵嘏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在春秋战国时期,颜斶则提出“士贵而王者不贵”的响亮口号,战国策士所以纵横于天下。天下争霸,得士者得天下,诸侯国王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尊重读书人,争取读书人最大的支持。
秦始皇一统天下,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结果二世而亡。汉承秦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了为帝王服务的。穷则独善身,达则兼善天下,问题读书人如果没有出路会不会独善其身呢?
汉朝权贵被世家大族操纵,“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东汉末年秀才张角揭竿而起,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黄巾大起义。秀才造反,初露锋芒。
大一统以后,统治者考虑的是如何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心为其服务。科举制的目的是要罗取天下英才,减少了政权对立面,给读书人一个梦想。读书考试当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朝是知识分子最好的时期,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太宗对士大夫许愿:“且天下广大,卿等与朕共理。”宋神宗向程颢抱怨人才不足,程颢厉声责问:“陛下奈何轻天下士?”宋神宗意识到自己讲错了话,当即辩解:“朕何敢!”并“如是言之,至于再三”,连续重复了三遍。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一般来说,秀才都是饱读诗书,理想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忠君爱国。有了专为读书人做官提供的科举制之后,读书人大部分人便丧失了造反的原动力。但是科举制是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出将拜相的毕竟是少数。很多有才华的人很可能一生都不会中举成功,无可奈何地落第秀才。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绝对低估了读书人的能量,不怕秀才当官就怕秀才造反,秀才造反翻天覆地惊涛骇浪。看看黄巢和洪秀全,就知道书生的厉害了。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五岁时候便可对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少有诗才,曾几次应试进士科,但皆名落孙山,于是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一个落第秀才居然成了唐朝的毁灭者,一个读书人的残暴面孔也是很狰狞的,黄巢的人肉军粮让人闻之色变。
黄巢起义让宋朝感到,科举制度落榜者也是大问题,读书人没有出路一旦造反惊天动地。宋朝为了安抚落榜者,还推出“特奏名”等取才机制。 《燕翼诒谋录》卷一开篇“进士特奏”条说:“唐末,进士不第,如王仙芝辈唱乱,而敬翔、李振之徒,皆进士之不得志者也。故宋太祖赵匡胤初登宝座,就“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 ”特奏名制度中特奏名,又称恩科、恩榜,意谓那些以特奏名身份获得出身的人,是皇帝或朝廷赐予他们的一种特殊恩例制度。宋朝读书人地位在历代王朝里边是最高的。
明清以后,科举制度过于僵化,以八股取士,仅仅局限于四书五经,死读书读死书,结果造就了很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死脑筋书呆子。即便是半吊子文人,一旦造反也了不得。洪秀全就是这样的人。
洪秀全到广州参加了四次考试博取功名,但却次次落第。洪秀全的文化水平真是很差,光看诗歌就连黄巢差得太远了,写的都是什么”服事不虔诚一该打,硬颈不听教二该打“之类的顺口溜。别看洪秀全读书不行,造反确是别出心裁。读书人造反最大特点就是会抓人心,会装神弄鬼。张角的太平道风行天下,洪秀全与时俱进借外国人的上帝玩了一把拜上帝会。跳大神的只能忽悠一部分人,洪秀全却能忽悠天下人,这就是理论的力量。
太平天国历时14年,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规模最大的起义,纵横半个中国,攻克过600余座城市,太平天国使中国的人口由原来的4亿减到了2.4亿。
不要轻视读书人,给读书人出路,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金榜题名的不一定都是精英,落榜的也不一定是废物。当年大清朝废除科举,文人留学日本,培养了最坚定的反清义士,大清挖了一个坑,自己把自己给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