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大师的脚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随古圣先贤学习孔夫子的《论语》。我们继续跟随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学习他所编写的《论语集注》,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11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朱子说:终,意思是丧事尽其礼节。追远,意思是祭祀尽其诚心。民德归厚,意思是老百姓受到教化 ,其德行就会回归淳厚。终,人之所容易忽视,而能够谨慎对待之;远,人之所容易忘记,而能够追思之:这就是厚道。这样来自我管理(自为),则自己的德行淳厚,以此教化老百姓,老百姓的德行也回归淳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禽,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两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也有陈亢是子贡弟子的说法,不清楚哪种说法正确。” 从这里朱子对陈亢身份的存疑,可以看出朱子治学的严谨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瞎猜,不随意臆断。
陈子禽可能是一位成绩很普通的学生,他请教孔子的优秀弟子子贡说:“孔夫子每到一个诸侯国,都能够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他是怎么知道得这么多的呢?这到底是他老人家主动探求得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 下面是子贡的回答。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朱子对温、良、恭、俭、让五字的注释是:“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
温,和厚,温和宽厚,待人不冷淡,也不过于亲热。易直,平易正直。朱子把俭,注释为节制,市面上的书籍很多都把“俭”解释为节俭,节俭固然是好习惯,不过它限于对财物和物质而言,朱子所说的节制,既包含节俭的意思,同时还含有自我克制、自控力的意思。让,解释为谦逊,也比礼让、忍让都更合适。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得出,朱子用词的准确性,更吻合真实的孔子性格。怎么知道孔子的真实性格?熟读《论语》、《孔子家语》,对其它有关孔子的著作有一定的了解,自然明白。
子贡这样回答陈子禽的疑问:“孔夫子是以和厚、易直、庄敬、节制、谦逊这五种品德吸引而来的,孔夫子的探求诸侯国政事的方法,大概和一般人的方法不同。”
朱子评价说:温、良、恭、俭、让这五项品德是孔子的盛德光辉,他用以待人接物。尽管孔子不曾去探求诸侯国的政治,但他的仪容风范如此,因而当时的国君敬信他,主动拿政事来请教他。并非如一般人那样,需要自己主动去探求才能得知。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孔子这种过化存神的奥妙,实在让人难以窥测。尽管如此,凭着子贡的话也能观想得到:孔子的德行盛大,礼仪庄敬,并且不生非分之想(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学者应当潜心努力学习之。
谢氏说:“学者仔细观察圣人的威仪,也可以提升自身的德行。可以说子贡非常善于观察孔子,也可以说他非常善于描述德行。孔子距今一千五百年(宋朝),通过这五项品德去联想孔子的音容笑貌,都能够使人感到兴奋,更何况是亲自在他身边接受他的熏陶和教诲呢?”
张敬夫说:“孔子每到一个诸侯国都能够了解其国家的政治,然而没有一个诸侯国能够把国政委任给孔子来治理,大概是他们被孔子的仪容风范所折服,秉持爱好仁德的良知,而又被私欲所蒙蔽,因此终究不能够使用孔子。”
在孔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他不用主动去询问诸侯国的政事,别人会主动把政事告诉他。孔子身上这种人格魅力的本质是什么呢?子贡用五个字说明白了:温、良、恭、俭、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