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孝”之一字,起源甚早。早在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已有其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
“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尔雅》一书中说"善事父母为孝"。仅仅从字形方面就可以认识到"孝"的部分含义。在《诗经》一书中关于“孝”字更是不计其数。可见孝字写的就是老人与子女的关系。
孝经
孝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来是一种传统美德,但为了孝顺,而产生一系列几乎可以说是反人性的残酷行为,形成“愚孝”的思想,则又是封建思想的糟粕。那么中国古代孝文化到底是如何走向“愚孝”的呢?
一、儒家思想对于孝文化的包装,是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愚孝行为产生的思想导向
晋朝干宝曾经在著作《搜神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传说在晋朝之时,有一个人叫做王祥,生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后续朱氏,而这个继母朱氏却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令他失去父爱。有一天继母患病,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王祥便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这个故事后来还被汇入儒家读物《二十四孝》之中,成为当时人喜闻乐见的故事,行事立命的典范。
可是在现代人的眼中,这个故事却充满了许多“不合情理”之处。
卧冰求鲤
首先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人的体表温度大概在36度左右,而寒冬之中能够冻住一大片湖面的冰层厚度起码也要有4~5厘米,王祥以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冰块,其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的。就算他能够融化冰块,熟悉水性的人都知道,鲤鱼在冬天会进入冬眠状态,沉浮河底,直到来年春至方才活动,而王祥想要以身体融化冰面,求得鲤鱼的行为无异于异想天开。
这些观点其实并不新颖,也不是借助现代科技才能得出的结论。那么在古代,这个故事又是如何和其他如“埋儿奉母”、“哭竹生笋”、“恣蚊饱血”等故事一同瞒天过海,成为家喻户晓的孝顺典范呢?
其中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孝”文化。
汉代赵岐写《十三经注》。对孟子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做了详解,他认为: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可以看到,在西汉时,人们对于孝道的理解并非是一味顺从父母的话,而不加以劝诫。更多的则是指出父母的过错并加以修正,避免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才是尽孝。
这个观点其实与现代人对于孝的理解颇为相似,而从这个观点来看,晋朝时的王祥反而是“不孝”的代表,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又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愚孝”的代名词呢?
在孝文化的形成中,儒家学派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孔子主张“仁义”,而仁的根本就是: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也就是说,孝乃是仁义的根本。儒家大力推行孝文化,教导百姓严格遵守礼法秩序,尊卑有序,将对父母的“孝”与对君王的“忠”联系到一起,孝顺父母就是忠于君主,在这种观念的强化下,孝文化逐渐成为了等级制度的守护神,也就脱离了原本出自人内心的良善行为这一语境,成为了封建制度的“遮羞布”。
这一情况不但没有随着岁月流逝得到缓解,反而愈发的变本加厉。南宋朱熹作为当时社会所公认的“第一大儒”,将传统的三纲加以理论化,一方面又予以具体化和通俗化。三纲即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埋儿奉母
朱熹从他的“理在事先”的哲学命题出发,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都和季节有春夏秋冬一样,是“天理使之如此”。朱熹诱导人民自觉地服从于政治,从天理的角度将父母子女的关系变为了服从与被服从的指令,一个人若是做不到对父母的全面服从,那么他就是不孝,而不孝之人又是不忠不义之人,他把对父母的“愚孝”变成了审视一个人的绝对条件,抹杀了一个人的可能性。
因此,当孝道成为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条件时;当孝成为了社会制度而不是一个人内心良善的追求时,愚孝也就随之出现了。
二、封建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将“忠与孝”联系起来,大力推崇,构成愚孝行为产生的政治基础
中国从秦朝开始,就正式进入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序列中,在其后几千年里,不断重复着王朝兴起——衰落——覆灭,新的王朝兴起——衰落,覆灭,周而复始。这也正是黑格尔所说的“中国无历史”的缘由。从西汉开始,每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整个王朝的主流思想。究其根本正是因为儒家思想对于“孝”文化的包装。
封建王朝大多奉行“以孝治天下”,其根本目的正是借对父母的“孝”来诠释君臣关系,进而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古代帝王通过对“孝”的解释权的操弄,告诫全天下:尊卑有序。实际上是把孝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古人说“家国一体”。
就是说家庭与国家是不分的,对天子、皇帝来说,国就是家,家就是国。这种独特的社会结构,使得家族伦理在政治领域也同样适用,这是古代中国能够实施“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制度基础。
整个天下就是一个大家,天子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大家中的家长,是天下百姓的大父母。如此一来,以孝治天下也就有了合理性,表面上是在说孝,实际上则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这也就是为何皇帝要称天下人为“子民”的缘故,即是“子”,就要孝顺父母,在他们眼中,忠孝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古人常讲:
“忠孝两难全”。
实际上正是对于这种不合情理之文化的无声反抗,然而他们也只能在嘴上说说,一旦抛到明面上去,就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指责。“忠君”与“事父”本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古人为了政治因素强行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因此才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悲剧。
三、发达的宗族文化,是“愚孝”行为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得到普遍认同的民间基础
当我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去审视西方文明时,发现他们的思想中并没有“孝”这个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爱”。孝强调的是下对上,而爱则是双向的,子女爱父母,父母也爱子女,这是因为西方标榜自由,崇尚个人主义。
家训
因此等级观念在他们那里并不受到重视,家庭的概念在西方文明中更偏向于分散的小个体,而非中国式的家族关系。
古人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西方文明整体上活泼又好动,人员流动幅度快,因此家庭的观念更像是水,讲究水到渠成,在方法论上更偏向于老子道家的“无为”。而中华文明则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显得更为内敛与保守,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他的声名好坏不仅仅影响他个人,更多的影响的是他的家族。一个人的好坏不仅仅影响到他自己的前途,更是对家族声望的考量。
中国人安土重迁,一个家族的延续往往是数百年的,那么他们如何维系每一个家庭成员对于家族所保持的忠诚呢?答案就是孝道。在这种大家族式的生活环境下,家族通过让成员遵循孝道来实现让每一个家族成员实现由下到上的尊敬,一个人要孝顺他的父母,他的父母也有父母。
宗族
即使是父母去世也要安置灵堂,供奉牌位,妄图实现阴间对阳间的控制权。在大家族中,孝成为了一种支配的手段,已经不复温情的存在。而大家族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中流砥柱,因此在家庭内部观念之中,孝文化也成为了一种统治手段。
以孝来维系个体与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孝道,必须是对于家长的无条件服从,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一个家族的权威性,家族的名誉高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性命,孝也就成为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法则。在这里,孝文化又多了一层禁锢的含义。这是东方文明独有的家庭形态使然。
四、小结
不难发现,正是在思想、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之下,才让原本包含着人的美好憧憬的孝文化变为了“愚孝”,当“愚孝”成为了社会主流时,一个人就丧失了正常的判断能力,变成了“愚孝”文化下受人随意操弄的傀儡。
所谓大爱无疆,大孝无亲,人类文明无论如何发展、完善,都离不开对于孝道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身在波澜壮阔的二十一世纪,更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其中的糟粕一并扫除,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需要我们每个人结合时代的要求为它赋予新时代特色,从而使孝文化从“愚孝”中走出,成为我们中国人独一无二的优秀内涵!
参考文献:
《孝经》
《论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