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名人辛弃疾先生有首词,名叫《贺新郎·用前韵再赋》,里面有个经典名句,叫做:“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这两位仁兄都是有经历的人,加上才华出众,才能在尝尽人间五味,体会世间冷暖之后,写下这般让人千古传颂的佳句,如莫大先生这般蠢笨,就算吃了再多苦头,憋半天也只能憋出一句:“为啥我这么难呢?”
但凡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有些日子的人,无论男女,都不会觉得生活容易。而且总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别人比我容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所以天之道,就是损掉多余的,而补足不全的。人之道,恰恰相反,损伤那些不足的,而侍奉有余的。谁是那些“有余的”呢?答案是有道之人就是“有余的”。
所以呢,圣人做了好事,而不自恃;立下功劳,却不自居,都是不想要别人去推崇的人啊!
在这一段文字里,吾师老子先生提到了两个概念:天道和人道。
莫大说句心里话,人生本就是五味杂陈,觉得人生太苦,多半是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或者是体会“甜”的部分,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尝试运用道德经此章的一些概念和方法,也可以从“天道”和“人道”两个方面出发。
又比如,一个人觉得自己一辈子碌碌无为,很是悔恨,则完全可以去找个成功的人,看看他的成功路上,到底吃了多少苦,摔了多少跤,经历了哪些常人没有经历过的痛苦,这样才会觉得,原来平凡的人生,也并非那么不堪,起码享受了那份安稳和平静。
这上面两个例子,就是从“天道”的角度出发,寻求人生感受的平衡,世上的任何事物,除了阳光空气和水分这些物质以外,其它的物质,都遵循交换的原则,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相对应的代价。那么从“人道”的角度出发呢?
又比如不善人际交往的人,要学会收起自己的傲气和锋芒,学会与人平和的交往;又比如当惯了高高在上的家长,孩子却又教育得不好的人,就要学会放低身段,用良师益友的心态去和孩子沟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唯有给自己不断修正人生的坐标,遵从“人”的种种规则,才会学会宽容和包容,既能容得下别人,更能容得下自己,如此,心态平和了,感觉也不再是单一的“苦”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