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万事有因果。
俗语说:母慈子孝。反过来呢,母不慈,自然子不孝。
在农村家庭中,大多重男轻女。在今天这个故事中,却是老人偏袒女儿“惹”下祸端。
万事有因果。
有些父母,生下几个子女,长大后,却不能平衡对待,结果,落得晚年不保。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矛盾无法用理解决,但是,有很多境况,难再谈爱和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年恩怨,情感纠纷,也需要时间来慢慢化解。但也必须在有意识和端正态度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学不会退步谦让,不懂维护情感关系,再亲再近的人,也不免在内心产生戾气。
钱,虽然是身外之物,可是,没有钱又万万不能。
有多少赤裸裸的关系,被钱揭去真面目。其实,钱也不愿意背这个黑锅,说到底,还是人心所向吧。
01
张阿姨今年65岁,育有四个子女,一儿三女。儿子最小。
把四个孩子养,付出多少艰辛,可想而知。
本来人到晚年,又有儿有女,该安享晚年。可是,张阿姨在外已经流浪了一个多月。
她说,女儿家不敢去,怕儿子去闹。
早在几年前,儿子就跟他们一对老人家闹得不可开交。几年过去了,关系更如严冰,甚至见面如敌。
尤其小儿子,看到张阿姨简直要跳起来赶她走。
张阿姨患癌症,动过手术,手术后连药都没有继续用,也没复查。隐患一样的疾病,时常在她体内泛滥,让她苦不堪言。
即使如此,她还是在外面睡桥头,要饭吃,幸好那时候天不凉。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随便找个地就能睡,睡醒了要么自己去捡垃圾,但更多的还是去要饭,因为这样,能直接有东西吃。
儿子最小,可能小时候有些娇惯,长大后不如女儿贴心。老两口的心开始偏向女儿,并寄希望女儿养老。当然,这是前几年的想法。
把孩子们带大后,他们陆续有了自己的家庭。女儿出嫁,儿子成家,并且生儿育女。张阿姨给这个带孩子给那个带孩子,每家都要住上一段时间。
如今孩子的孩子都离手了,最初的艰难都过去了,张阿姨却落得无家可归的下场。
事情还要从几年前说起。
女儿们先出嫁,帮衬她们也是理所应当。
平时,自己身体有毛病,都是大女儿和小女儿接应。尤其大女儿,俗话说长女如母,她的责任心强一点,说白了,就是啥事爱管一管。
虽然早已出嫁,但还是不愿意把视线离开娘家。
管的多了,父母自然愿意“依赖”她。又经常在她家住,这样,时间一长,“感情”越来越浓,也不分你我了。
自然而然,老父老母也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多分给大女儿。
02
张阿姨家都是平民人家,用自己的一双手劳作经营生活。
当得知大女儿女婿的意思,以后会养老夫妇老时,张阿姨跟老伴一商量,为了把房子改大,决定把自己的宅基地送给大女儿。
这个决定,自然遭到儿子的强烈反对。
在农村人的观念里,养儿防老,不是一句空话。即使不养,意识里也有这样的概念。
小儿子认为,父母不可能一辈子住女儿家,可是,父母的行为,又令他难以接受。
他就把抗拒当成了母子间的一堵墙。
老父母把自己住的宅子给大女儿,又对外说给儿子二十亩高粱地。事实上哪有什么二十亩?
宅子给大女儿之后,大女儿立马翻盖。因为儿子也在盖新房。所以,儿子不给大女儿帮忙。
老父亲气不过,就找小儿子理论。
当时小儿子正和水泥,老父亲两块砖就抡了过去。两个人争吵到外面,在胡同口的小道上,老父亲又一失手把儿子推到沟里,两人推搡的过程中,由于两个男人都很有劲,儿子耳朵就轰鸣了快半年。
儿子年轻气盛,性子火爆,也做了不该对老人做的事。
不管怎么说,双方的“仇”算是结下了。
之后的相处,充满了火药味。
两位老人都认为,儿子是彻底“依靠”不上了,就指望大女儿和女婿了,所以,更是一味把能给能送的,一古脑都送了出去。
包括田地,宅子,还有钱。
大女儿翻盖新房,有老人的一部分。
小儿子就此跟大姐和三姐断绝关系。并且,找来村官,写协议,跟父母断绝关系。
他说:既然你这么愿意跟姑娘,钱财都给她了,以后就让她管你们,养你们,养老的事,也不用找我。
在这之前,双方发生争吵时,老人就曾经口不择言,说老了以后不用你管,不用你养老。
所以,为避免以后再争纷端,小儿子就找人把这事彻底解决。
事情发展到后来,是姐弟之间直接对垒。为了平息这股怒火,两位老人都按手印同意这个协议。他们原以为就此能罢休。
但小儿子就是不罢休,隔三差五就去大姐家闹。
两位老人在没有去大姐家长住之前,一直跟儿子来往密切。他们想不明白,好好的儿子怎么就成了这样?
03
双方直接兵刃相见之后,小儿子仿佛一肚子怨气没地方发,总是不停找她们麻烦。
大姐家房子刚盖完整,在中午吃饭的空儿,老爷子不舍得休息,一个人拉沙子,结果在干活中,不慎被砸到头部,去世了。
知道这个消息之后,儿子更是无休止的怪罪她。而且,不准她再上门。
不让她上门也就罢了,也不让她去女儿家,去了就不愿意,甚至拿话威胁她。
张阿姨为了不给女儿添麻烦,只好一个人流浪在外。
小儿子对此无动于衷。
他说:“我老爸砸死了,她还对我大姐家那么宽容,她说砸死就砸死了,还能怎么办?你要是告你姐夫,你姐家的日子怎么过?”
小儿子心中那团火,控制不住的燃烧。他认为,大姐一家要负全责,人都没了,母亲还是对大姐家如此宽容。实在让他无法原谅。
父亲去世后,小儿子问她:“你怎么办?”
张阿姨说:“在这(大女儿)呆几天,就回你家。”
小儿子说,是因为大女儿不管她了,也不愿意让她在那里住了,所以,她想回来。
我这家你怎么能回得来?
张阿姨回小儿子家的时候,不让进门。任何人劝都无济于事。小儿子始终暴跳如雷。
过去的一桩桩一件件,像重复的镜头一样,逼迫着他一遍又一遍的诉说。
但是,张阿姨始终不承认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儿媳妇一句话道出了实质:“你没生病前一切都好好的,就从你动手术,因为钱,家里就没消停过。”
小儿子说母亲患病初期,都是他忙前忙后,姐姐们都没管。他手里有出钱给母亲看病的票据。后来,把病给她看好了,又跑到大姐家,为给大姐家孩子订婚,没钱,还把地卖了。他们对我大姐这么倾心倾力,谁信大姐给我妈养老?
到最后,张阿姨还是希望能回自己家,在儿子家生活。
但是,这样的回归之路,似乎很漫长。
儿子满腔幽怨,难以遏制。老母亲也不能平心静气,理智对待儿子。姐姐们在中间也没能起到好的沟通桥梁。
大姐三姐一气,儿子二姐一气。张阿姨也不明智,落得如此结果,又能怨谁呢?
@紫晴(伏笔无痕)
儿女多了,本来不是坏事,但是,父母不能公平对待,必将对自己的晚年造成威胁。
虽然不能一碗水端平,至少面子上过得去,让孩子们挑不出理来,这样下来,到最后,还是有不孝子,那只能顺其自然。
而张阿姨这出家庭闹剧,完全是老人家不太善于处理亲情关系造成的。
在任何家庭中,只看重一个孩子,另外孩子必定心里轻则不公平,重则受伤,或者,最后翻脸敌对。
如果是这样,好不容易养育大孩子,六七十年代,又不像现在生活普遍富裕,必定辛苦,您到底图啥呢?
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结婚成家,关系就有些疏远。所以,有些父母很容易倾向于一个孩子。
这实在不可取。
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一视同仁。不然,您痛,他也受伤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