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巴黎莫奈博物馆(Musée Marmottan Monet )举办的一场名为“塞尚和大师画家:意大利的梦想”(Cezanne et les Mastres. Rêve d’Itali)的大展,展览已开幕半年有余,并将持续至 2021 年 1 月 3 日。
这个展览的亮点除了呈现有塞尚的杰出代表作,还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主要公共和私人收藏的六十幅文艺复兴时代以来(16世纪至19世纪)历届大师的杰作,可以说是第一次将塞尚和“人类群星璀璨时”的历届大师杰作并列展出,这不吝是对塞尚的褒奖和最高致敬。当然,保罗·塞尚值得这一切,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毕加索。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自画像》(Self-portrait),1895
展览中的大师作品包括了来自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马德里的蒂森-博内米萨、神奈川县的波拉博物馆等世界知名顶级博物馆的藏品。在博物馆的官方介绍中表示,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示塞尚作品中拉丁文化对其的重要影响,以及他对杰出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前辈的出色学习,以此为他的“新”绘画奠定基础。展览以“意大利的梦想”为名,显示了意大利文化艺术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凸显了塞尚的这种“新”在美术史上的意义,及对当时和后世、尤其是对阿尔卑斯山以南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圣维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 Seen from the Bibémus Quarry),1897
展览主打的作品也是塞尚最重要的代表作——《圣维克托山》系列。如果说,古有“达·芬奇”画蛋的典故,那么今就必然有“塞尚画山”的典故。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圣维克多山》(Mont Santa Victoria)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圣维克多山》(Mont Santa Victoria)
但是说实话,即便是学艺术史专业出身的我,也是在很长时间以后才 get 到塞尚的伟大之处。因为他的光芒太朴实了,就像青金石这类稀有矿石,外面被包裹着层层粗粝矿石深埋地下,你要有先进而专业的挖矿工具和探测仪才能找到,然后再要不断地耐心打磨才能看到那抹最惊艳的青金蓝。任何领域的求学与感悟都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要真正理解塞尚,看来必须是要积累足够多的美术史相关知识,以及一定的悟性。
保罗·塞尚,《为葬礼准备(验尸)》
其实有这一句话就够了:塞尚的《圣维克托山》正是后来勃拉克和毕加索创办的立体主义的先声;没有塞尚就没有后来声名大噪的立体派。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枫丹白露的山岩》( Rocks at Fountainebleau ),1893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塞尚夫人像》(Portrait of Madame Cézanne)
但是比起后来 20 世纪现代艺术以来玩转的各种观念、理论、解构,塞尚依然是坚守架上绘画本体语言的最后堡垒”——色彩、笔触,他就是视觉语言的“贵族”。(所以,也可以这么理解:从文艺复兴达·芬奇等大师以来到塞尚这里,架上绘画其实已经走到了极致的巅峰,走了完美的一个圈,所以这也给后来者非常大的高山仰止的压力,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带山石的风景》(Landscape with rocks),63.5x79.4cm,1890-1892,伦敦泰特美术馆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有裂缝的房子》(The House with the Cracked Walls ),1894
但塞尚在一开始也只是一枚被嫌弃的乡下小伙子,在彼时巴黎很多附庸风雅的画家看来,当年的塞尚就是一个从普罗旺斯乡下来到城里的“愤青”,对什么事儿都看不惯,总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在早年作品《验尸》《田园牧歌》狂野和大胆的笔触里,可以感受到他张扬的个性。
保罗·塞尚《田园牧歌》
千里马亦需伯乐。在当时已颇有地位的印象派大师毕沙罗的引导下,塞尚收敛了自己的脾性,逐渐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学会沉淀自己。最直观的对比就是早期和成熟期的两幅自画像:1866 年《有胡子的自画像》的狂野,与 1882 年《橄榄色墙纸前的自画像》的宁静相对比。
保罗·塞尚,《有胡子的自画像》,45x41cm,约1866年,私人收藏
保罗·塞尚《橄榄色墙纸前的自画像》
然而“乡下人”塞尚没有忘记野心,他是要赋予生活场景以极端简化、甚至是原始的诠释,偏偏不走城里人那些套路。这很有点“偏偏一条独木桥走到黑”的意味。
从《肖凯先生画像》或《咖啡壶旁的女人》中可看到,颜料相当厚重,画面堆积了不少笔触——保留了草稿感,然而作品的完整度却很强。这也是塞尚无可挑剔的色彩感在起作用。
保罗·塞尚《咖啡壶旁的女人》
保罗·塞尚《肖凯先生画像》
塞尚用色彩序列代替了传统的、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色差过渡,而且毫无圆润修饰之意。
我们再来看塞尚进入成熟期的风景作品,视觉上是平铺的,同时也有一种流动感,就像是拉开的手风琴——画中所有的一切齐刷刷地朝向一个焦点,而这个焦点恰恰在画布之外(参考作品《加尔达纳Gardanne》《加尔达纳村庄The village of Gardanne》《枫丹白露的山岩Rocks at Fountainebleau》等)——这就是塞尚的“逆向思维”,是伟大的技法及观念的革新。这一“逆向思维”就是对后来立体主义的毕加索等人启发相当大的点。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加尔达纳》(Gardanne)
塞尚的静物画也是一绝。他在风景画中探索结构,在静物画中探索色彩的独立语言。他不画转瞬即逝的鲜花,也不玩荷兰静物画派所迷恋的各种隐喻。他只画洋葱、苹果或是别的什么生命力持久的水果,一如《高脚果盘》所传递的信息:水果有一种漆釉的质感,比质感更重要的是水果彼此之间几何般的结构关系。
保罗·塞尚,《高脚果盘》,1879-1880
保罗·塞尚,《有苹果的静物 》,1894
在塞尚笔下,色彩已经具有观念性了。就像他自称自己的脑袋“像苹果一样”——苹果的色彩同样适用于肖像。是的,塞尚是全才,他什么题材都能画,因为他不是以画种来分类去创作,而是用色彩和笔触去创作,在色彩和笔触之下,山川、风景、人物、静物一概平等。
保罗·塞尚《有苹果的静物》
塞尚对色彩和结构的探索结晶凝结在《玩纸牌的人》中,在这幅后来因在艺术市场上的传奇般表现加持的作品中:人物没有任何透视,一如浮雕;场景也极为简朴,没有丝毫戏剧性;细看画面中每样东西几乎都是平行于画面的......但最终人物却有纪念碑般的效果,过目难忘,如此鲜明生动。由此,塞尚树立了一种全新的人物画范式。塞尚也给《玩纸牌的人》画了不少版本。喜欢的题材他就会一直画,反复画,大家可以来找茬。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玩纸牌者》(The Card Players),1890-1892,65x81cm,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玩纸牌者》(The Card Players), 97 × 130 cm,1892-1893,私人收藏
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玩纸牌者》(The Card Players),1894-1895,巴黎奥赛博物馆
好了,最后该说到晚年的《圣维克托山》系列了,它们,亦是如纪念碑般地存在。
塞尚的色彩到了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到只用同一色域内的颜色和笔触就能构筑形体的程度。轮廓线因不断修正而显得粗犷,画中的直线其实是倾斜的,暗示了所有的东西都在“动”,是一种互相牵扯的平衡。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圣维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1892-1895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圣维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1902-1904
同样技巧可见于晚年的《浴者》和《浴女》系列,也是塞尚对观念艺术迈出的一大步,特别是1877 年的《永恒之女性》令人惊异。
保罗·塞尚 Paul Cézanne,《浴者》(Bathers),1894
保罗·塞尚,《浴者》,1906
保罗·塞尚《永恒的女性》(The Eternal Woman),43x53cm,1877,美国加州保罗-盖蒂博物馆
保罗·塞尚,《浴女们》,208x249cm,1898-1905,费城艺术博物馆
不破不立,塞尚做到了。现代绘画之父,只此唯一。
保罗·塞尚,《浴者》,巴黎奥赛美术馆
————
本文为 Cc 主义 独家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号ccfoundation
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End-
叮咚 这里有一份看展完全指南(除上海以外)
上海九月,这39个展览要你你你你你你好看
在伊莉莎白·佩顿的肖像画中,我看到她所有的爱与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