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朱瞻埈,仁宗昭皇帝朱高炽第二子。生于永乐二年(1404年)2月17日,生母李贤妃。仁宗长子朱瞻基生于建文元年(1399年)2月9日,在此后达5年的时间里以肥胖著称的朱高炽都没能再有个一儿半女。说因为朱胖胖的身体原因导致子嗣缺乏吗?是也不是。
我们都知道在靖难战争中朱高炽他爹朱棣的主要任务就是外出征战,守卫根据地北平城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当时的燕王世子朱高炽。艰巨而繁重的日常工作,外加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巨大压力,可能都是导致朱胖胖一家子在这几年里面不孕不育的原因。而在老爹靖难成功,自己也被册为皇太子之后,朱胖胖彻底放飞自我。从朱瞻埈开始,一口气生了9个儿子、7个女儿。那么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朱瞻埈这位明朝第一位郑王的生平。
明仁宗画像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之后,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当年10月11日,朱瞻埈被册封为郑王。次年五年仁宗突然驾崩,当时皇太子朱瞻基尚远在南京。为防止朝局混乱,仁宗皇后张氏当机立断,命郑王和弟弟襄王朱瞻墡一同监国,等待太子星夜兼程赶回北京。
仁宗崩,皇后命与襄王监国,以待宣宗。—《明史卷一百十九·列传第七》
皇太子到达北京之后,郑王以诸弟之长的身份率领在京诸王合词劝进。
兹者不幸父皇大行皇帝宾天,遗诏长兄即皇帝位。盖以生民不可无主,神器不可暂虚。长兄殿下宜即钦承,遂登大宝以主天地百神之祀,以慰宗庙万姓之心。—《明宣宗实录卷一》
宣宗帝后
朱瞻基登基之后鉴于宗室之中两位叔父汉王和赵王始终对皇位虎视眈眈,另外包括晋王、汝南王在内的不少旁系宗室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因此对于在京的几个弟弟关爱备至,期望他们能分担部分治国的重任。这其中郑王作为年纪最大的弟弟,自然也是义不容辞,实际上在这段时间内郑王所承担的责任确实也是最多的,我们可以大致来捋一捋。
1)祭祀孝陵
仁宗去世之前本已打算还都南京,虽然这一计划因其驾崩而中断,新皇帝宣宗朱瞻基依然觉得有必要祭拜一下曾祖父明太祖朱元璋所在的孝陵。但此时北京的局势复杂诡谲,宣宗显然分身乏术,于是郑王作为全权代表南下拜谒孝陵。洪熙元年8月18日,郑王朱瞻埈在丰城侯李贤和行在兵部尚书李庆的陪同之下,动身前往南京。
(洪熙元年八月)甲申,遣郑王瞻峻还南京,谒孝陵。上谕之曰:太祖高皇帝开创鸿业,以遗子孙。陵寝所在,如何能忍?今即位之初,政务所系,不遑躬谒,汝其代行。其洒扫有弗处?封树有弗勤?周卫有弗备?皆严饬之。必恭必慎,以称予意。—《明宣宗实录卷七》
明孝陵
2)居守北京
宣德元年八月初一,汉王朱高煦在其封国山东乐安州起兵谋反。汉王打着当年其父朱棣“清君侧”的口号,想再来一次靖难。鉴于当年建文帝朱允炆失败的教训,宣宗朱瞻基下决心御驾亲征。郑王朱瞻峻和弟弟襄王朱瞻墡则再次被赋予居守北京的重任。
(宣德元年八月)己巳,命郑王瞻埈、襄王瞻墡居守。敕广平侯袁容,武安侯郑亨,都督张升、山云,尚书黄淮、黄福、李友直协同赞辅。—《明宣宗实录卷之二十》
宣宗凯旋之前,又让二王祭告天地、宗庙、社稷。通知一下列祖宗,你们有一个叫朱高煦的混蛋后代自取灭亡,现在已经被我搞定了。
甲申,遣官赍敕谕郑王瞻埈、襄王瞻墡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祝曰:比因高煦谋为不轨,以祖宗付畀之重,率师讨之。仰荷眷佑,事已平定。将以二十四日班师,谨告。—《明宣宗实录卷之二十》
3)祭祀诸陵
从宣德元年十一月开始,郑王朱瞻埈一直担负着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每逢节日(包括每年的正旦、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冬至以及宣宗的生日万寿圣节。)前去天寿山祭拜朱棣的长陵和朱高炽的献陵。这份工作郑王一做就是三年,直到宣德四年八月之国凤翔府为止。
宣德四年,宣宗的统治已经基本稳定,几位弟弟就藩的计划也就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8月3日,郑王朱瞻埈正式之国陕西凤翔,就此远离核心政治圈。随行王府官员包括左长史王瀹在内,合计189人。郑王到了封国以后不知是否借鉴了历史上萧何自污以善始善终的经验,一心只求富贵竟然屡屡打起封国内田地的主意。具体表现为:
1)讨要故安惠王所遗竹园
(宣德五年五月)庚戌,郑王瞻埈奏:“凤翔城外四十里旧有安王竹园,而韩王遣人守之,愿与府中为牧地。” 上曰:“二王皆亲,朕无所厚薄,当以远近为断。韩王在平凉,去凤翔远。 且平凉多旷土宜畜牧竹园,既凤翔地当与郑王。” 乃遣书谕韩王,俾与郑王。—《明宣宗实录卷六十六》
2)讨要原秦王府护卫屯田
(宣德五年六月)乙未,郑王瞻埈奏秦府护卫既调去,弃其所种凤翔府岐山等县麦田,今芟刈以俟命。上语行在户部臣曰:“此其意欲得之。虽于明言,令陕西都司、布政司覆勘。果是护卫弃田,即与王。若有违碍,具实以闻。—《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七》
3)擅取官军退闲屯田
(宣德七年九月)壬午,郑王瞻埈擅取凤翔、宝鸡二县官军退闲屯田六十五顷,令人耕种。至是,虑事觉乃奏。上复书曰: ”虽是闲田,非无主者。贤弟此后宜谨礼法,不得踰分。 若宗室诸王皆仿效来求,朝廷何以应之?不应则失亲亲,应之则失公道,处之甚难。 吾弟宜体兄心,毋蹈前过。“—《明宣宗实录卷九十五》
可以说在宣宗的纵容之下,郑王在凤翔府予取予夺,说一不二,早已不复见当年监国、居守时的风采。
宣德十年宣宗驾崩,年仅的9岁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在如此“主少国疑”的时刻,郑王不但一丝替朝廷分忧的想法都没有,反而变着花给小皇帝出难题。
1)凌辱官员
韩福,凤翔府知府。在当地是被公认为“端谨公勤,吏民信服”的优秀官员。就因为意图捉拿郑王府中作威作福的下人,遭到郑王朱瞻埈的陷害。最后吏部迫于无奈,只能将韩福改任巩昌府了事。
到了正统五年,朱瞻埈的性子更为暴虐,多次杖死府中下人。在朝野舆论一片哗然之后,明英宗朱祁镇派河南道监察御史周瑮出任郑府右长史。同时写信警告郑王,里面甚至有恐“致肘腋之患”这样毫不客气的话,此后郑王才稍稍收敛。
(正统五年十月)辛巳,乃遣书谕王曰: 闻叔近颇多怒,内外官员人等稍不如意,輙射击之,几无虚日。 左右微有谏者,则怒益甚。...惟叔为国亲藩,肇有封土以贻子孙。自今宜以礼律身,以宽御众。 凡有触犯,轻则下于审理,重则闻之朝廷,庶几不昭非议。 ...况昔人待下过严,而卒致肘腋之患者,比比皆是。 叔不可不知而鉴戒之也。—《明英宗实录卷七十二》
青年明英宗
2)迁国怀庆
朱瞻埈患有风疾,这个是在古代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种疾病。由于笔者非医学专业,在此不再多做解释,大家只要知道这是一种很严重甚至致命的病就行。正统六年五月和九月,英宗皇帝两次派御医前往郑府为郑王治病。但是郑王病情严重,甚至到了无法管理府事的地步。于是在正统七年,英宗下旨令郑王嫡长子朱祁锳代理府事。
(正统七年三月)丁卯,书谕王子祁锳曰:尔为叔嫡长子,今特命尔整治府中一切之事。须同母妃谨事叔疾,勿致惊疑。...凡府中大小事务皆令承奉司与长史司官公同计议,启尔施行。尔亦宜禀复母妃商确处置,务在得宜。—《明英宗实录卷九十》
当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病重,明英宗遣中官以敕符召襄、郑、荆、淮四王赴京。其余三王先后进京,只有郑王朱瞻埈以病重无法动身。十二月郑王妃的去世,让明英宗感觉凤翔可能确实不是一个合适的封国。此前朱瞻埈就曾多次要求迁国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这次英宗终于松口同意。
(正统八年二月)癸丑,致书郑王瞻埈曰:近闻叔有疾,及子女宫眷亦多不安,此必水土不相宜也。叔往年欲移国怀庆,今命有司于怀庆建立王府,待其完日奉报移居。府中所缺军校,已令河南有司佥补。叔其善加调摄,早遂痊安,以副亲亲之心。—《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一》
正统九年三月,郑府正式迁国怀庆。
3)教子无方
郑世子朱祁锳因为郑王患病而代为管理王府多年,但他的所作所为比起他老爹来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朱祁锳和弟弟泾阳王朱祁铣一起在怀庆府内只手遮天,目无法纪,终于引来了皇帝的雷霆之怒。
天顺四年九月,英宗派太监王定、驸马都尉石璟(宣宗女婿)、锦衣卫指挥逯杲到河南将郑世子朱祁锳和泾阳王朱祁铣一起带回北京进行戒谕。二人到北京之后明英宗把他们安置在诸王馆,命翰林院修撰陈鉴、刘吉教之读书习礼。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二人于正统五年正月被送回怀庆。但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次的教育结果似乎并不理想。
天顺七年十一月,郑王上奏朝廷称世子妃张氏因为打伤侍婢,结果竟然就此“惊惧自缢”。英宗感到其中别有隐情,派出宫内太监赴郑府调查取证。
中官言世子实嬖于婢,妃为所譛,置别室不相见四年,及是纵群婢凌逼至死。上怒,命太监萧敬持敕符往召祁锳。—《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九》
这一调查发现竟然是因为世子宠信侍婢,不但将世子妃“打入冷宫”,还纵容侍婢将正室逼死。朱祁锳应该庆幸英宗在第二年的正月驾崩,使得此事就此不了了之,不然他世子的地位很有可能保不住。
明代王府
结语:天顺八年英宗去世后,皇太子朱见深继位,是为宪宗。此时的郑王年老体衰,早已只是一个宗室闲人而已。成化二年郑王朱瞻埈去世,享年63岁。
(成化二年五月)乙酉,郑王瞻埈薨。王,仁庙之第二子也,母妃李氏。永乐甲申生,甲辰册封。 宣德四年,之国凤翔。后以陇地人多生瘿,请改建国于怀庆。 至是薨,年六十三。讣闻,上辍朝三日。遣官致祭,命有司营葬事,谥曰靖。—《明宪宗实录卷三十》
成化四年五月,世子朱祁锳袭封郑王。崇祯十三年末代郑王朱载壐去世后,世子朱翊钟以罪赐死,郑国除封。崇祯十七年二月,闯军攻陷怀庆,郑国彻底灭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