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依荣于巴黎,1964
1964年中法建交,同年新中国派遣首批赴法国留学人员,程依荣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那年他26岁。程老师是我的恩师,1982-1985年我在广州外国语学院读法语研究生时,程老师给我们主讲法语词汇学,他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法语词汇学家。1995-1999年,我在法国攻读法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及国际贸易硕士学位,之后留在巴黎从事教育工作;在这些年里,程老师一直是与我联系最多的广外老师。
2020年初,我得知他患肿瘤住院治疗,当时新冠肺炎的疫情对他的治疗及生活,都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无论是肿瘤治疗还是疫情施虐都无法阻挡他工作的热情,新书《法语常用词多维宝典》也即将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20年4月份,在肿瘤医院的病床上,他还联系出版社,为这部即将出版的新书作最后的嘱咐:“除了纸张质量,我希望能硬面精装。如果你们觉得费用有困难,我可以完全放弃稿酬,甚至自己出些钱。”他还嘱咐出版社在《法语常用词多维宝典》的前言添上这段文字:
“鄙人1957年进人中山大学学习法国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几十年来从未离开这个尃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来,受到国家的培养教育,还多次被派遣出国学习。对于我这出身毫无背景的平民子弟,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般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我常常感激命运的奇妙和自己的幸运,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碌碌无为、浪费时光而痛感惭愧和难受,无论别人相信与否,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往事不可追,今年我已经82岁了,又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想用这本微不足道的小书同和我一道经历过多年苍桑和困窘仍然努力工作、无畏奋斗的同事和朋友们一起分享。谢谢各位。”
2020年4月15日,程老师把这段谦卑、甚至带有自责的这段前言发给我(同时,也发给了广外法语系的部分老师),我被程老师的人格力量深深感动;由于病情不断恶化,程老师6月29日在广州去世。我们回过头才明白,他当时就是想以这样的方式总结自己的一生,并与一起奋斗在法语语言文化教研的同事、朋友做最后告别。程老师的一生笔耕不辍,他最后的工作就定格在新书的这段前言。
程依荣老师1938年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国语言学专业,同年遴选留校,接着便开始了他毕生的事业—法语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70年,程老师从中山大学大调入广州外国语学院(1995年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后,改名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作。广外的法语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程老师作为专业权威的教授见证了广外法语系的成长历程,同时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他看来,教学是一项很平凡,很繁琐的工作,耐不住寂寞的人不适合从事这个职业。他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实践。他认为教学要有趣味,首先老师自己要融会贯通,把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到的精髓讲授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做到互动。
程老师对学生很严格,但他的严格中带有诙谐,严肃中充满了慈爱,执着中饱含了宽容。我自己是从福建闽西山区出来的大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程老师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反映,注意给每个学生“机会均等”。他说,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同学对老师的歧视尤其敏感。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不一样,不能因为成绩差就另眼相看,应该鼓励为主。
程老师是著名的法语词汇学家,他治学严谨,科研成果丰硕。2005年退休后,还出版了七部著作,其中三部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包括 《法语同义词词典》、《法语反义词词典》、《法语同音词近音词词典》,一部在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法语构词宝典》等。他常说“我做研究出书也不是为了别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我感恩,感恩国家、学校给我的机会,;二是我觉得人活一世总得做点事,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心中怀着这样的理念,程老师开创性地编撰了《法语同义词词典》,《法国报刊文章选读》和《法国散文选》,这些课题选材在中国法语教研领域都是开天之作。其中于1985年出版的《法国报刊文章选读 》,成为当时全国法语专业的指定教材,印了两万册。除了中国文学、法国文学、法语词汇学,程老师还很喜欢魁北克诗歌,并且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从1990年开始,他曾经六次访问加拿大,并且出版了《魅北克诗选译文》。
程老师说:“我有很多东西不懂。不过写书有很大的乐趣,在写书的过程中,能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融会贯通之前学的东西。”每一部词典的编写都是凝聚二三十年的心血的浩大工程,需要长期的酝酿和周密的规划。词典里采用的每一个例句都是程老师从自己阅读过的几百本书里精心挑选出来的。“最早编词典的时候没有电脑,全靠手写。为了节省纸张,我去废纸店买纸回来,找印刷厂切成卡片,还专门找木匠钉了个箱子来装卡片。后来,我在法国跳蚤市场淘回一台旧打字机,工作条件才有所改善。”书籍是程老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写书,程老师日常时间就是读书。即使退休之后,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借上一二十本书。
程老师曾多次派往法国、加拿大和其他国家留学进修、学术交流、参加论坛等。他第一次赴法国留学是1964年。据程老师说,当时中法刚刚建交,急需法语人才,法国政府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双方各选派二十位大学毕业生或年轻教师,20名中学毕业生到各方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留学时间-即双二十留学生计划。程老师就是我国选拔的首批留学生二十名其中的一个佼佼者,被分配到法国雷恩大学人文科学学院进修法语语言文学。中国政府相当重视,中国驻法首任大使黄镇亲自接见,与留学生们合影留念。据程老师说,这批留学生,于1966年学成回国,以后都成为国家的栋梁,活跃在祖国的法语教学与科研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法语专家、学者。
第二次是1978-1979学年,被选派到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留学一年。时值改革开放的前夜。此次留学无疑为他将来的科研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程老师对我说,他还经常被邀请到法国教授家做客,后来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14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同时首次留学法国50周年,程老师再次访问法国及欧洲一些国家,看望了当年的法国教授和老朋友,重温了当年的求学生活。
受卢梭热爱大自然的影响,程教授在读书之余,还爱上了旅行。“提起云南,不能不讲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洛克的探险精神和探索实践深深吸引了我,我特意到云南参观了他当时住在玉龙雪山下的那个小村庄的房子,看了他用过的器具。他的著作,我也反复看了几遍。精神比物质更重要,文学永远是我的精神寄托。” 程老师在退休后也有自己的旅行计划,2015年他去了南亚的印度和尼泊尔旅行,当时尼泊尔还刚经历大地震,航班才刚刚恢复。2016年,程老师又只身赴土耳其旅行,还在当地打卡热点乘热气球在高空翱翔,这一年他已78岁高龄!
提起法国,人们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浪漫”,程老师对法国的浪漫却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他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法语背后的法国文化真正浪漫的地方在于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尊重个性,倡导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程依荣老师最后留下的不仅是一本书的前言,他的奋斗经历、治学精神、音容笑貌,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前行。
(笔者:邱秀贤,广外法语76级,77年3月入学,80年毕业留校任教。85届广外法语语言文学研究生毕业,95年获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大学师资培训导师证书,98年获巴黎索邦大学(巴黎第四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99年获ESG巴黎高等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硕士。后留校至今,担任ESG学院集团亚洲关系部主任兼ESG法中管理学院院长;2005年10月,担任广外法国校友会会长;2009 年12月,担任FCBA法国华人篮协主席;2014年12月,担任ESG中国校友法国总会会长。)
编辑:美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