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23 年二月,刘备已知病入膏肓,将不久于世。于是他开始安排后事,目的在于,自己去世后,蜀汉政权依旧能够稳固。他仔细盘算了一下,可靠的人不多。只好,诏诸葛亮到白帝城,托孤于他。
托孤是的刘备絮絮叨叨,既慨叹人生,又赞诸葛亮,还留了一句名言给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甚至连儿子读那些书都做了指点,《汉书》、《礼记》、诸子百家、《六韬》《商君书》都是应该读的书。
最重要的一句遗言有两句。一句是对儿子说的:“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意思是,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把丞相当父亲侍奉,让大臣们与成像仪器好好治国安邦。
一句对诸葛亮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一般解释说,刘禅不行,诸葛亮可以自己当皇帝。另一说法是如果刘禅不行,诸葛亮可以废立。
这是史家对于刘备这句话的解释。但无论哪种,都是非同小可之事。
刘备是枭雄,绝不可能会心甘情愿让位,所以这话并非真心,只是旁敲侧击。诸葛亮的反应呢?
诸葛亮趴在地上,涕泪俱下,说:“臣一定鞠躬尽瘁辅佐皇上,忠贞不二死而后已。”《三国演义》写得最有意思,诸葛亮听完这话之后,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叩头流血。
这就很有意思了。诸葛亮为何会“汗流遍体,手足失措”?为什么还要“叩头流血”?
因为害怕,也是失望。他早已感到了刘备对他的不信任,但从未怀疑刘备对他的不信任到此地步。一个自己跟了二十一年的人,为他忠心耿耿出谋划策鞍前马后做事,到头来却这等敲打。实在是让人心寒。诸葛亮既伤心又失望,恐惧更加不用说了。
实际上,诸葛亮自从跟了刘备之后,活在深深的孤独之中。这种孤独,来自于抱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深知而又不能明言的矛盾。诸葛亮 只能在角落里默默干事,既不干涉,也不搅合。
01.时局给刘备的选择,也是诸葛亮的选择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很少出现,即便是非常推崇 诸葛亮的《三国演义》,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赤壁之战后”,在刘备左右的并非诸葛亮。刘备的几大得意之作,也都不是出自于诸葛亮之手。比如:
1.夺取益州:
时间是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凤雏(庞统)为谋。入川将领为黄忠、魏延、卓膺等。
2.汉中之战 :
时间是建安二十年(215年)。主张者并出生入死的是法正。参与将领是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
这两件事从后来的结果看,并不是很明智,苏轼甚至说益州之战不光彩,诸葛亮这种豪杰,才不参与这种事儿——“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
至少,这跟诸葛亮《隆中对》里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是有出入的,诸葛亮说的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这个在操作上有步骤的,主张的是文收,而非武攻,至少要有“信义”。但刘备明显是等不及的。
这两件事的极力支持者分别是庞统和法正。这两人对刘备稳定地盘有巨大的贡献,所以庞统入川战死,刘备伤心极了,“言则流涕”,提起庞统就哭。法正后来病故,刘备更伤心,“流涕累日”,终日以泪洗面。
甚至关羽征襄樊,刘备征东吴,诸葛亮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干脆一言不发,保持沉默。刘备兵败猇亭之后,诸葛亮长叹一声:“如果法孝直(法正)还活着,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东征。就算东征,也不会败得如此惨!”
可见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只会听法正的。
问题是,诸葛亮呢?他跟刘备可是鱼水关系呀。诸葛亮是沉默的。赤壁之战之后的十五年,诸葛亮几乎很少说话。因为选择不同,当然意见不同。刘备也不听诸葛亮的。
诸葛亮的选择是,政治为上,走战略路线。所以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诸葛亮治蜀,功绩有目共睹。政治家有实现政治战略的理想。在诸葛亮这里,确实是“汉贼不两立”。
刘备的选择是,割据为上,先占地盘,稳住脚跟,抓取利益。因为刘备年纪不小了,他四处流亡的时候,曾为自己 腿上有了赘肉而流眼泪。在刘备这里,“汉贼不两立”只是幌子。
这就让两个人做出不同的选择。当然,两个人都心知肚明,但奈何都不能说出来。诸葛亮退居二线,做好分内之事,刘备则依靠庞统和法正攫取利益。
这是诸葛亮孤独感最根本的来源。
02 复杂的蜀国形势,让刘备选择冒险,诸葛亮更加沉默和孤独
刘备夺取益州之后,蜀国形势非常复杂。
因为益州得来本不是很光彩,何况,益州本来也不是刘璋的。刘璋也是从益州本地官僚手中夺来的。
刘备进去后。益州至少有三个大的势力集团。
1. 益州集团:原本盘踞益州的士族和官僚;
2. 东州集团:刘璋的旧部投降人员;
3. 荆州集团:刘备的部属臣僚。
这是三个错综复杂的势力集团。相互之间都有矛盾。还有一些欲图反客为主的存在。刘备采取的是平衡手段。
第一,联合刘璋遗留的势力。第二,防范本土士族的突然反抗。所以,刘备在做事和选择上特别慎重,至少必须保住自己的利益。
诸葛亮深知这个弊病,所以他也能理解刘备。所以,他对于刘备的做法,只能沉默。而沉默,让他感到孤独。
03 不同的政治理想,让刘备相信诸葛亮,诸葛亮更加孤独
刘备其实是很放心诸葛亮的,知道他有理想,这种有理想的人,绝不会突破底线,不顾大义,至少不会造反。忠臣和能力,都是诸葛亮的优点。
所以,刘备特别会用人,他知道什么时候是什么事该用什么人。比如创业,要用庞统和法正 这种进取分子。守天下,非诸葛亮这种人不可。诸葛亮非常明白,《出师表》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诸葛亮办事稳当。
所以,即便刘备知道自己违背了当初的战略路线,而导致大败,他还是相信诸葛亮的。
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路线是,“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一辈子都在这样做,刘备不然。刘备觉得可以拿下东吴,于是借报兄弟之仇而兴师,导致大败,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诸葛亮还说天下有变时,“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钳形攻势,大迂回战略,刘备带兵应该去的路线是“出秦川”,出秦川便是攻打曹魏。刘备也是同意了的。但刘备没做到。
结局只能是托孤。
刘备并不是不放心诸葛亮 。02 中,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刘备的政治操作是平衡。团结东州残留势力,防范本土蛰伏势力。他之所以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最重要的是说给另一个人听的,顺便警示一下诸葛亮。
这个人是李严。
当时,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李严是副手 。李严原本是刘表的人,曹操南下打刘表时投奔了刘璋,刘备入蜀时又投降了刘备。他既属于刘璋旧人,又跟刘备势力最亲近。所以,是必须拉拢的对象。
但刘备必须告诉所有人,荆州集团 (刘备势力)的权威不容挑战,诸葛亮有非常大的权力——既是刘禅的皇父,又是执掌一国的丞相——不容置疑。
诸葛亮哭,是为了感激,因为他可以放开手脚干了。诸葛亮流汗,是心寒心惊。
从此之后,诸葛亮兢兢业业,事无大小,都亲子操心。刘备走了,很多旧人走了,诸葛亮为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一个人包裹起来,任劳任怨,深深地孤独者。无处诉说,只能默默苦干,直到心力交瘁,无力再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