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老教授的愤怒
近日,武汉大学特聘讲席教授付向东,向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基金委投诉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研究所80后研究员杨辉,作为一名1985年出生的80后研究员,杨辉属于青年才俊,年纪轻轻就成为中科院当红的明星教授,目前是灵长类疾病模型研究组组长。一名已经成名许久的50后老教授为何会迁怒于一名80后科研新星?根据付向东教授的投诉信来看,这位老教授在2018年的一次学术报告中,介绍了自己通过长达9年时间才发现的PTBP1相关的科研成果,并且在2018年发表在世界科技期刊《nature》上,杨辉作为参会人员之一,听取了付向东教授的报告,并且在会议结束后的晚宴中,杨辉研究员向付向东教授请教了很多实验细节问题,面对年轻科研人员的提问,付向东教授非常高兴回答了杨辉的问题,然而仅仅在学术报告会的6个月之后,杨辉团队换了一种实验技术敲除PTBP1,重复付向东教授团队的工作,得出了和付向东教授团队相似的成果,并且把相关成果发表在2019年4月的科技期刊《CELL》上,而2018年,付向东在中科院神经所做学术报告时,杨辉连PTBP1都不知道为何物,却在不到1年的时间内发表了需要多年实验数据验证的论文。
走捷径的80后研究员
其实令付向东教授气愤的不仅是杨辉研究员涉嫌学术剽窃的问题,而且还存在实验数据质量和可靠性被质疑的问题,其实杨辉这篇论文在2019年初曾投稿《自然》期刊,由于该篇论文缺乏充分的实验数据支撑而被拒稿,然后转投《CELL》后,被期刊杂志收录发表,由于付向东教授他们的相关科研成果是长达9年的实验数据验证才获得,杨辉介绍自己的工作为2018年5月才开始相关实验的开展,因此相关论文被《CELL》刊发后,领域内的很多专家对杨辉团队的实验数据质量和可靠性都提出质疑,因为诱导型动物模型,需要长达2年的数据跟踪和观察,最终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结论,这也是付向东教授解释杨辉投稿《自然》被拒,以及论文先关数据引发业界专家质疑的原因之一,付向东教授认定杨辉研究员属于小聪明,剽窃自己的科研成果,才让他在短时间内获得发表《CELL》的科研成果。
科研捷径不可取
其实付向东老教授遭遇的事情非常的普遍,国内浮躁的科研学术风气,很多科研人员都喜欢跟风,什么热门研究什么,缺乏独立的创意思维,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久而久之,在国内科研圈中,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在学术报告会上介绍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和成果,都害怕自己的科研成果被别人剽窃而抢先发论文。以至于海外专家到中国也不再愿意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并且非常不理解中国科研人员,自然界中有很多有趣的课题去研究,为何中国科研人员却总喜欢抢夺别人的科研课题?利用别人的想法,通过中国人的勤奋,在获得别人的想法后,可以快速抢先发表相关成果,这类行为将阻碍科研交流,结果导向的科研捷径,直接会扼杀真正的科研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