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部片子,很多人只从故事内容来解读,这未免会过于局限。要想真正看懂导演的良苦用心,必须要从多维度来进行解读。
《荒野猎人》是著名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执导的剧情电影。该片在2016年1月获得第73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电影奖、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导演奖。2016年2月29日,该片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同时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奖。
《荒野猎人》根据迈克尔·彭克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描述一部复仇的故事。
故事背景发生在19世纪的北美,讲述一名皮草猎人休·格拉斯一开头就遭到里族人的袭击,紧接着又被护崽心切的母熊撕扯得体无完肤,随时都有可能一命呜呼,最终还是被同伴抛弃荒野,甚至连儿子都被残忍杀害。
尽管沿路危险重重,前有仇人,后有追兵,更要接受大自然的重重考验,但他却凭借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不断地和死神抗争,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终于得以复仇。
在我看来,从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到奇迹般地活下来,并且最终得以复仇,休·格拉斯的经历其实是在表达人的信念的强大和人对于生存的渴望。
如果仅从故事内容解读此片,我想很难深刻领会这部佳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将从“镜头语言、剧情呈现、主题含义”这三个方面来为大家进行深度解读:
镜头语言的描写:独具风格的镜头语言窥视真实景象,全自然光的拍摄带来极致美学。
剧情的极简呈现:反好莱坞式极简的叙事方式,考验着导演的调度能力以及演员本身的演技纯熟与否。
主题的深刻含义:看似极简残酷的复仇,却被赋予史诗般的架构,演绎一段震撼人心的生存之歌。
01.镜头语言的描写:独具风格的镜头语言窥视真实景象,全自然光的拍摄带来极致美学。
看完《荒野猎人》,相信很多观众都沉浸在“自然之神秘莫测,人之渺小茫然”的震撼中不能自拔。摄影师用他独有的镜头语言,将《荒野猎人》中每一个镜头都呈现得如诗如画,无论是阴冷灰暗的树林、山丘和平原,还是不断变化的天空和日光的短缺。与此同时,《荒野猎人》中全自然光的拍摄也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
①空镜头的运用: 既展现了绝美的自然景观,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效果。
《荒野猎人》最能体现其高超摄影水准的镜头语言,无疑是影片中出现的空镜头。
丛林狩猎、与印第安部族遭遇、熊口逃生、被弃丧子、冰原求生、马尸藏身……每个关键情节前后,都会有空镜头起到过渡转换的作用,既展现了绝美的自然景观,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效果。
同时电影中保持了时空最大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从广角镜头至人物主观镜头,再转换至人物身边,镜头平缓地将雪原荒野与人物行动串联,一静一动,摄影机随着人物游走。而广角镜头在丰满地摄入风景之后,还给了格拉斯不少广角特写,以至于他脸以外的景色随着光学畸变而弯曲,造成一种类似眩晕的美学效果。而摄影师的镜头美学创造了一种将人里于野生动物的旁观视角,随着故事推进而保持追踪。
②以极尽真实的冰雪荒原作为电影冷峻的基色,全自然光的拍摄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
说到自然光,或许大家认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自然光好像没什么稀奇的。但对于影像来说,自然光却尤为珍贵。特别是像本片这样全实景拍摄来说,能够利用的自然光其实非常少,合适的自然光也仅仅只有四五个小时。或许你会认为比起全天拍摄来说,四五个小时的拍摄时间简直堪称福利,但别忘了,为了这四五小时,有时候是要花上一天的等待的。
此次《荒野猎人》完全依靠自然光拍摄,并且所有场景在野外零下30度的冰山和野林中实景拍摄,且继续沿袭大量一镜到底大场面长镜头,可以说这次《荒野猎人》所挑战的相较上一次全片一镜到底的技术难度是超越了相当大的级别。
在影片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是那些充满原始气息的景色。面对加拿大阿尔伯塔和阿根廷南部的雪山、流水、冰森林等原生取景地,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近乎“偏执”地大量采用自然光拍摄,却真实拍出了荒原中寒冷而苍莽的景象。格拉斯梦境中高耸苍凉的水牛头骨堆;黑夜里那一小撮火苗所点燃的星点希望,冷暖色调的对比让人仿佛置身那片荒野,一边感叹它的美,一边感叹它的残酷。
无论零下三十度的极寒自然环境,还是自然光拍摄的苛刻条件,都令这部电影在拍摄之初便被冠以“现代历史上拍摄难度最大的影片”之名。
摄影师表示“一道来自地面或天空的反光有千变万化的光影效果,这是人工永远无法模仿出来的。”为此,剧组还专门请来气象专家,每天分析天气情况,为电影建议取景地,甚至细化到云层厚度的变化。
02.剧情的极简呈现:反好莱坞式极简的叙事方式,考验着导演的调度能力以及演员本身的演技纯熟与否。
其实《荒野猎人》的剧情相当简单,就是描述一部复仇的故事。复仇故事的电影已经屡见不鲜,但《荒野猎人》则是描述男主角为了复仇而奋勇求生的经历。
由于《荒野猎人》的剧情十分单纯,因此考验着导演的调度能力以及演员本身的演技纯熟与否。
导演曾在《鸟人》中以毫不间断的一镜到底惊艳众人;《荒野猎人》并没有使用同样的技巧,但还是使用了不少长镜头来堆砌悬疑的张力,例如片首一段长镜头拍摄着河流的特写,最后格拉斯与儿子才拿着猎枪缓慢入境,这个镜头形成一个引起观众全神贯注的期盼。另外在稍后猎人们遇到印地安人的袭击时,那段长镜头也形塑出肃杀而紧绷的氛围,观众会体验到受伏击而无助的恐惧,因为没有人能预料印地安人的暗箭与长矛将从何处而来。
①叙事之简:极简的台词、极简的人物关系、极简的故事关联,展现出角色最纤细而层面丰富的心境转折。
导演此次选择了一种反好莱坞式极简的叙事方式:极简的台词、极简的人物关系、极简的故事关联。而这种极简的气质也成就了小李和哈迪的表演,让其彻底融入到残酷的荒野中——极度的血腥、寒冷的北境、严酷的自然、但其残忍程度远不及人性欲望带来的相互杀戮,在一片混乱之中,却总有希望的火花闪现不灭,神性亦或灵性,赋予人力量成就非凡之事,也让人存敬畏之心,放下执念、转而释然。展现的是一个集合了人与自然、人和人、甚至种族与种族的全程高能史诗级故事。
影片采用壮丽浩瀚的自然景观广角镜头和令人惊艳的一镜到底手法,使景物也成为影片重要的表达甚至叙事手段。大量的全景超广角旋转镜头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国北境寒冷的荒野中大自然自成一局的壮美绚丽。导演自己坦言在这部影片中其实最大的主角是大自然。这当然脱离不了已经二次登顶奥斯卡最佳摄影的摄影师的功劳。
整部影片相当长的时间里格拉斯的喘息声,极简的台词和人物关系,使电影呈现美国电影剧作家大卫马梅所强调的极简叙事的特质。所有剧情由格拉斯的动作驱动。由于故事情节中的一场变故,格拉斯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更使所有主线上的情节推动都只能依靠他的动作、深邃的眼神、法令纹完成。
格拉斯纤细而复杂的个性支撑起《荒野猎人》单纯的剧情架构,人性的细微描写串连起了整个故事的深度。有的时候他因为与死神搏斗而龇牙咧嘴,有时在梦中对于死去的儿子的思念又显露出让人心碎的柔弱。
《荒野猎人》在最单纯的剧情中,展现出角色最纤细而层面丰富的心境转折。
②多线叙事:两条支线和一条主线,在剧情细节上别出心裁的巧思,让观众体验到无法预料的转折。
第一条支线:有关猎人队长亨利为躲避里族人的追杀而带领部下翻越雪山返回基地的归途,在电影中只露了个头和中间。
第二条支线:在整部影片中有多次穿插,主要讲述了里族人的部落首领为从白人手中抢回被掳走的女儿而对白人不断追杀的过程,这条支线简单点明了印第安和法国人以及美国白人的矛盾冲突。
主线:主角格拉斯在遭受母熊攻击和同伴遗弃后的荒野求生和为子复仇。
尽管影片在表现与印第安人的冲突时,份量上看起来有所克制。但从影片整体看来,印第安人两个部落的存在,丰富了影片的故事线之余,也加强了影片的张力与价值厚度。在格拉斯的生存与复仇之外,嵌入了阿里卡拉族与美国人的冲突、阿里卡拉族与波尼族的冲突、法国人夹在其中刺激了冲突,这些微妙而紧张的关系凸显了猎人复仇叙事背后的残酷历史原貌。
爱上印第安人的荒野猎人从某种程度上调和了美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也缓和了印第安人对于美国人的矛盾冲突。影片最后,格拉斯与阿里卡拉族人某种不言而喻的和解,让影片回归到一种平和状态,如同冰冷荒原里升起的一缕篝火,多少令人欣慰。
导演的长镜头时常能营造出一种让人屏息的压迫,因为他总是在积蓄角色情绪的能量并在积蓄到了最高点时,冷不防地戳破鼓胀的紧绷神经。尽管《荒野猎人》是一个结构简单的故事,但剧情细节上别出心裁的巧思,还是让观众体验到无法预料的转折。
03.主题的深刻含义:看似极简残酷的复仇,却被赋予史诗般的架构,演绎一段震撼人心的生存之歌。
只要一息尚存,就一定要战斗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
这句话贯穿影片始终,多次在格拉斯陷入死亡危机时出现。
其实这句话里就蕴含着影片最想要表达的主题:信念与生存。
①复仇之路与自然所呈现彻骨的严寒可谓浑然一体,突出人的信念的强大。
格拉斯的复仇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仇恨驱使他在奄奄一息之时爆发出强烈的求生欲,在极端苦寒的荒原中茹毛饮血、生食腥膻,以告别文明,重返野蛮的人类生存本性完成了由死到生的“还魂”。
若没有那份强烈的恨意,格拉斯必定死于冰寒冻原中。格拉斯为了替死去的儿子复仇,他硬是从死神的怀中挣脱,被视为黑暗力量的仇恨反而让他有了一线生机。
影片加入的格拉斯与印第安人的亲密关系,在不断闪回的格拉斯与印第安人妻子、孩子的画面中,成为了格拉斯求生与复仇的另一种动力。
影片以复仇为主线,但它并不是在宣扬复仇的伟大,而是将人放置在艰难的环境中,呈现出强烈的求生意识,突出人的信念的强大。
在我看来,格拉斯能在糟糕的身体状况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一直怀有一种强大的信念——复仇,这种信念支撑着他战胜身体的病痛,在极端的环境中求生,并最终得以复仇。
②在那艰苦荒蛮的环境里,生存是一个残酷的课题。
我们都是野蛮人
影片中的这句台词成为《荒野猎人》最确切的诠释。火枪与大炮、弓箭与长矛,文明的优越无法掩盖我们都未脱离血腥而暴力的本质,在生存课题之前人人平等而且是残酷的平等,我们会因为饥饿与严寒而被迫放弃日常所追寻的秩序。影片中菲茨杰拉德的所作所为看起来是多么的天理不容。但若去细思,在饥饿交迫之下谁还能把持得住理智?当生存的恐惧凌驾了心灵,人性被掩藏而压抑的荒蛮就会脱缰而出。
另外,很多复仇主题的电影相当偏好描写主角行刑式的虐杀,但《荒野猎人》却将复仇诠释为人类求生的本能之一。
复仇之欲普遍被视为毁灭性强大的力量,但《荒野猎人》却描写因执着于复仇而展现出生命的韧性。为了复仇拖着重伤的身躯步履蹒跚地横越千里甚至躲过各路人马的追杀,这是何等强烈的执着才能有这样的意志力?很多复仇电影着重于暴力宣泄的快感,但《荒野猎人》除了最终的决斗之外,其余大部分都在细雕于格拉斯的求生过程。
复仇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就算手刃了仇人,失去的事物依旧无法归返。但《荒野猎人》却将复仇解剖出更耐人寻味的层面,格拉斯因为复仇的执念而绝地逢生。
影片中的格拉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愣是完成了数百公里的求生之路,令不少人惊叹又敬佩。在电影《荒野猎人》里,这条求生之路被描绘得十分考验观众的心理接受度:开场就是一场近乎残暴的互相杀戮,血肉横飞;进而又是格拉斯被熊抓得浑身伤痕,血肉模糊,差点毙命;拖着一条伤腿爬上回程的格拉斯,为了生存,生吃活鱼、生吃牛肉、冰河漂流、马肚取暖......许多镜头看起来都格外地震撼心灵,带来强大的冲击。
这似乎成为了本片最大的看点: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历尽千辛万苦,其中所传递的对于生命的执着与顽强,给人带来鼓励与思考。但本片显然又不止于这样的内核输出,相比于纯粹的自我营救题材的电影(比如《127小时》),《荒野猎人》还探讨了人性的美与丑、罪与罚,更勾勒了大多数美国人内心的某种隐痛:与印第安人的历史纠葛。
只是,经历过生死存亡的挣扎与最终实现某种自我救赎的格拉斯,却在“看”到自己印第安人妻子的脸之后,再一次陷入夹杂着恐惧的迷茫。最后一个镜头,格拉斯的眼神慢慢转移,最终定在银幕正前方,直勾勾地盯着所有银幕前的观众。他这一望,是在传递些什么呢?这个开放式的镜头,也给观众留下意味深长的思考。
结语: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部展示复仇的电影,其中也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思。如果我们仅从故事内容来解读该片,实在过于局限。因此,本文就从镜头语言、剧情呈现、主题含义三个角度,由浅入深向大家展示该片的独特魅力。
影片中,格拉斯的妻子只在梦境和幻境中出现,她指引着格拉斯走出困境,是其在荒野的极端状况下活下去的动力。人还是那些人,可是内心却已然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成长。这不就是我们的真实人生吗?总觉得此刻的自己正在经历痛苦或黑暗,其实只要我们的信念足够强大,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地活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