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代,绘画风格在延续隋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种不同的绘画流派也基本成型,世俗美术已经脱离了宗教的羁绊,得到独立发展,书画成就显著,可谓中国书画史上极为重要和关键的一代。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幅出自北宋名家崔白的画《双喜图》。
《双喜图》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最珍贵的宋画
在画中,赫然醒目的就是三只动物排列在整幅画的对角线上:一双喜鹊和一只兔子。但是在一看,有些比较有意思且不符合常理的情况就出现了。首先,我们可以看看这三只动物的表情,在画左下方的那只兔子,带着惊慌的表情去看站在枝头上的喜鹊,站在枯树枝头的喜鹊张大嘴巴对兔子叫,而飞在天空的雄喜鹊想要飞到雌喜鹊旁边,可是由于风太大而在风中挣扎。其次,一根枯树干横在画中间,画中的草好像在与风做顽强的对抗。枯树、劲草就可以看出这幅画是画的秋天疾风的情形。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画一双本是带有美好象征的喜鹊在秋天萧瑟的风中呼叫的情形呢?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还是将要发生什么?为什么有种说不清的紧张充斥整幅画面?
其实很多年来,大家都不知道双喜图的作者是谁,直到20世纪一位学者在研究画的时候用透视镜。才在这幅画的枯树枝干上发现了“嘉祐辛丑崔白笔”这几个字,嘉祐是宋仁宗的年号,嘉祐辛丑年也就是历史上的公元1061年。
为什么崔白要把自己的姓名隐藏在画中而不直接写出来呢?历史上的1061年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夜扣宫门事件就是在这年的前一年发生的。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夜扣宫门的主角,福康公主。福康公主是宋仁宗的长女,因宋仁宗子女稀少,因此福康公主在长达十余年中都是皇帝的独生女,很受皇帝的喜爱,她是宋朝第一个有册封礼的公主,出嫁后的金钱待遇等同于皇太子。
按理来说,公主可是被捧在手心里的女子,可是出嫁后却过得不尽人意。
驸马李玮是宋仁宗生母之弟次子,辈分上是仁宗表弟,福康公主表叔。宋仁宗为什么要选李玮为驸马,真实想法不得而知,外界大部分认为是皇帝想要提高自己生母家的地位才这么做的。可惜的是,公主能够奉旨嫁人,可是不能奉旨喜欢一个人。婚后生活中,公主一点都不喜欢驸马。
(图为电视剧《清平乐》中福康公主剧照)
嘉祐五年(1060年),公主与内侍梁怀吉月下相对小酌。驸马的母亲杨氏在外偷窥被公主发现,公主大怒,殴杨氏,并连夜跑回皇宫叫开禁门向父亲哭述。 在古代,皇宫禁门晚上并不允许随意开放。公主的行为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谏官们纷纷向仁宗上奏抗议。
迫于言官们的压力,皇帝把公主身边的家臣们通通赶走,这导致公主大受刺激,多次自杀未遂——有时是上吊,有时是投井,有时是纵火焚烧宫殿。宋仁宗心软,遂把公主的内侍梁怀吉召回宫,然而公主的狂疾也并没有痊愈。公主始终厌恶李玮,不肯回到公主府邸,多次想自尽。
(图为电视剧《清平乐》中福康公主和内侍梁怀吉剧照)
那么,福康公主和这幅画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画家崔白是不是有所指代呢?
现如今,有一种说法是,这只兔子指代的就是驸马李玮,而喜鹊呢,指代的就是公主和她的内侍梁怀吉。画中的枯干把一双喜鹊和兔子分开来,是不是在说公主和驸马根本合不来呢?一出封建婚姻的悲剧让三个人都处于秋风萧瑟中?
其实,画家在描绘这幅萧瑟的秋天景象时,不全都是枯树凄凉的景象,在雌喜鹊站立的枯树旁边还描绘了一株竹叶在风中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释放它最美的绿色。或许,这何尝不是作者对画中那一双喜鹊的鼓励呢?
(《双喜图》中屹立于疾风中的竹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