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5年,陶渊明高唱着“归去来兮”归隐山林,从此,他那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隐士形象为后人所景仰。
而古往今来,人们在为其高大形象而倾倒的同时,又不免会思考陶渊明在当时为何会选择归隐?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从《晋书.隐逸传》一书来谈一谈陶渊明隐逸的原因。
根据《晋书.隐逸传》中对隐士的记载,我们能归纳出隐士归隐的三个主要原因;其一是天性淡泊,其二是厌仕求安,其三则是不事新朝。
而在以上三个原因中,陶渊明隐逸的原因就占两种,分别是天性淡泊以及厌仕求安。
接下来,就让我们仔细聊一聊这两点原因。
一:天性使然
俗话说,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喜好,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修习儒家经典,他曾经自述其“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也曾经自述过自己“结发念善事”。
因而,从本性上来说,陶渊明自幼便天性淡泊,不受羁绊。
后来,近三十余岁的陶渊明走出了自己的书斋,开始了第一次为官生活,之后,五次为官,五次又辞官。
在这里,我们先不聊他为官时的生活,而先谈一谈他辞官后的生活。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离官后选择的是美好的山林田野,每日种豆南山,采菊东篱,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没有去哀怨,也没有去愤恨。
而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多文人离开官场,归隐山林后,一直都充满着一种郁闷乃至愤懑之情。
那么,为什么陶渊明与其他的文人不一样呢?按照陶渊明自己的答案就是,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正是因为陶渊明天性热爱田园,喜爱宁静,这才导致了他在辞官归隐后没有郁闷不满的情绪,而是积极主动的融入到田园生活,这也恰恰说明了陶渊明的归隐与其天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厌仕求安
在上文中,我们讲到陶渊明一生四次为官(任职镇军、建威参军合算一次),又四次辞官,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讲一讲他每次辞官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陶渊明为什么要做官?
虽说陶渊明天性淡泊,但是依旧是有一颗立志求仕之心。在诗中,陶渊明便从说道:“猛志逸四海,赛翻思远翁”。
而立志为官的主要原因是与其家族有关。
首先,陶渊明的家庭也是一个贵族官僚地主家庭,其家风的传承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在陶渊明8岁时,其父去世,家族也开始没落,陶渊明不得不承担起家族的重担。
因而,29岁的陶渊明开始走上仕途之路。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宋史.隐逸传》)根据《晋书.隐逸传》的记载,陶渊明此次为官,是因为家庭贫,而此次辞官,则是因为江州祭酒这个职位的事务较为复杂,陶渊明不堪重负,所以辞官。
而我的观点是,陶渊明此次辞官主要是因为“不习惯”,首先就是刚刚做官不习惯,其次就是自己的性格与官场难以苟合。
辞官后的陶渊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继续过着悠闲的生活,而此时,东晋社会动荡不安,外忧内患,陶渊明看准机会再次入仕,加入桓玄幕中。然而很快,便再辞官归乡。
在此期间,陶渊明写下了《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
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粪坎难与期,崩浪耻天响,长风无息时。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诅有几?纵心复何疑。在这首诗中,陶渊明抒发了自己羁旅已久,怀念家乡田园以及想念亲人朋友之情。表达了自己不愿再劳苦奔波的情绪。
可见,由以上两次为官,两次辞官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彼时的陶渊明之所以辞官主要是因为其对家庭的不舍以及对官场的不适应。
但是之后的为官生活,使得陶渊明对官场逐渐产生了厌恶之情。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公元405年,陶渊明再次踏上了任职的道路。
在陶渊明隐居的这几年,天下大势风雨变幻,先是恒玄废帝,自立为帝,后是刘裕讨伐,整顿朝政。天下一片大乱,而陶渊明在经过自己的一番权衡之后,决定再次为官,担任刘裕军府中作镇军参军,而原因,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通俗的讲就是顺从自然,顺从本心,自己既然有为官之心,那便做官就是。
可惜的是,陶渊明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于是陶渊明又转向建威将军刘敬宣幕下任参军,而在此期间,陶渊明见到了官场的权势之争,也见到了官场的黑暗。
于是乎,陶渊明写下以下两句诗: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陶渊明在此诗中表明官场对自己来说就是一种羁绊,一种桎梏,自己想要重回田野当中。
此时的陶渊明,心理上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见到了官场的黑暗,不想再为恒玄、刘裕这一类人效力,同时,他建功立业的念头并没有消失。
但最终,陶渊明还是选择了辞去官职,再度回到家乡。而数月之后,陶渊明再次出任彭泽令,仅仅数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便离开了官场,从此对浑浊的官场绝望,开始了真正的隐逸生活。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四次辞官,前两次是因为“不习惯”,而后两次则是因为其真真正正见到了官场的黑暗,对官场产生厌恶之情,才选择退隐的。而这其中,还掺杂着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陶渊明天性淡泊。
三:总结
陶渊明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9岁之前,闲适在家,29岁至40岁,游离在官场与田园之间,而40岁至63岁,则是陶渊明真正的隐逸生活期。
其实,40岁之前的陶渊明一直处在一个矛盾期,那就是天性与责任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最后,前者战胜了后者。
因而,我认为,陶渊明选择归隐的主要原因就是两点:天性淡泊,热爱田园以及厌恶官场,高洁傲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