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我的学生在时光溜走后也经历了沧海桑田,慢慢变成了你的熟人,甚至朋友。那么在外交学院里那些年天天磕头碰脑的同事,如果合得来就有可能逐渐变为挚友。每个友谊形成的理由千奇百怪,想到这儿就想给诸位看官讲几个和同事交往的故事,娓娓道来。
张郎郎作品 丁月印象 布面丙烯 微喷 2011 62cmx75cm.
先说的就是前面讲过的那位江老师,他和我的来往的确还有点儿渊源。首先,是前面讲过的:我们曾经在六年中,每天一起上下班,于是就轮流开自己的车(北京叫拼车,华盛顿叫“卡普”)。这里每天下班的时间正是华盛顿早班族下班的高峰期,急急忙忙都要出城,那就免不了堵车。我们上班走的是花园路,下班时肯定堵得厉害。于是我们就换了另一条小路,我们开玩笑叫它为胡志明小路。因为许多人不清楚怎么走这条小路,其实这条路就是在乔治城大学旁边。花园路是在波多马克河的右岸,而这条小道在左岸。
这条小道也能接上495高速环城公路,这条高速环城类似于北京的四环。美国的95号公路是横贯美国东西的著名洲际高速公路,而经过一些大城市的时候,就会衍生出来环城的295、395、495等。
当我们下班开上495高速之后,就可以直奔与高速270公路交汇点。我和江老师的家都在270高速公路的周边地区。我们天天这么轮流开车,在车上就有大把的侃山的时间,于是就把各自的陈谷子烂芝麻全都晒了出来。
江老师和我来外交学院之前素不相识,在高速公路上每日一聊,就聊出来许多让我们惊讶的故事。发现原来我们俩还是准校友,多年前我从北京外语学院附中毕业之后,在高考之前参加了外交院校内部小统考,我就考上了上海外语学院西语系法语专业。要不是后来故事发生逆转,我就顺理成章成了他的学长。不过,他学的是英语专业。后来,他来美国的时候最初是在西海岸一个大学读书,居然他的同屋,是我育才和101的双料同学。当时那位同学在读物理博士。世界就是这么小,只要俩人一聊天,就会发现谁都认识谁。
美国乔治城大学远景(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个邂逅的故事,就在我进入外交学院的第一天。
我去外交学院见工的那天,要过两道关。第一道关是学院中文专业的负责人进行面试,两位负责人都是美国人,他们也会说中文,其中一位用英文和我对谈,另一位只管做现场记录。估计他们是看我的英文水平是否够得上在这里的教学水平,算我运气好,他们俩高抬贵手,我就侥幸过关了。
第二关,是一位资深中文老师,由他来看我的中文水平怎么样。他看了看我的简历,就问:
“你是从哪儿来美国的?怎么名字不是汉语拼音?”
我说:“我是从香港来的,所以,名字的拼法是广东话的特殊拼法。”
他问:“那你的中文名字是什么?”
我回答:“我叫张郎郎。”
他停了停,又问:“你是那个写文章的张郎郎吗?”
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师叫陈济,也是该校元老级的人物。再一聊,我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学郭怀仁在华盛顿办展览的时候,经朋友介绍他们就认识了。周末的时候,陈济和他太太开车去接老郭,带他去参观华盛顿各大景点,各个美术馆自然不在话下。后来,老郭定居在新泽西,和陈济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
陈济老师回北京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们都住在朝阳公园的周边地区。如果串门儿都不用坐车,腿儿着就行了。
张郎郎作品 吹笛到天明 布面丙烯 微喷 2016 55cmx75cm
外交学院另一位资深的老师名为张启滢,和他一聊才知道他和我一样都是黑胶发烧友,而且比我开始玩儿得更早。他是八十年代初回美国就开始收集黑胶唱片,我是九十年代初在康奈尔大学教书的时候,偶然碰到一个机会才开始收集黑胶唱片。那是在一个周末,我去康奈尔大学周边去淘宝。多年来美国流行周末在车库摆地摊儿,把用不着的东西廉价出售。那天,一个老美的车库摆着一个柜式音响设备,包括唱机、收音机、喇叭、功放等。这是年轻人看不上的东西,我看在柜子里还摆着几十张黑胶唱片,还都是古典音乐。我一问,机器带唱片一共才卖五十美金。为什么这么便宜?因为那时候黑胶唱片和唱机正好进入遭淘期,我就捡了一个漏儿。现在,黑胶唱片成了稀罕物,都涨价了。那几十张唱片都不止这个价钱。
张启滢老师的英文名字是赫伯特,平常没人叫他的中国名字。他不但是收集黑胶唱片,而且还收集相关器材:从功放到音箱,从电唱机到洗碟机等等,收集了满满一屋子。他不像马三,收集了一屋子电器垃圾。赫伯特非常认真、专业精准,他的藏品无论是软件(唱片)还是硬件(器材),都是煞费苦心精心挑选出来的。我去他家一看顿时就没脾气了,万里长征我才走出了第一步。
我到他家参观以后就拜他为师,此后,得空就跟着赫伯特四处游走踅摸唱片,成了他勤奋的徒弟。在大华府地区安顿下来之后,我的黑胶唱片存货就迅速增长。他为了鼓励我坚持在发烧友的队伍中,还送了我一个唱机,一对喇叭,一套功放。至今还在我家中,继续播放着古典音乐,音色依然优美动听。这套设备一点儿也不比我在香港老友王小军家听过的那套上百万的音响差。也许我年纪大了,耳朵对音色的分辨也就有这么宽的音域了。据说现在许多高音,我们都已经听不见了。
张郎郎作品 音象风云 布面丙烯 2016 100cmx150cm
其实,我和赫伯特的这些器材和唱片,都不是在高大上的音箱设备商店里买的新货。那些新货都是卖给不懂音乐、不懂玩器材的只图省心的年轻人。我们的每张唱片都是在旧书店,在救世军的捐资商店,在拯救流浪猫的捐资商店,在废旧物品店或者在周末车库地摊儿上买的。所有的器材也是这样淘来的。这好比是大海捞针,好比是耐心钓鱼者,也和当年在北京潘家园地摊儿上捡漏儿差不多。
赫伯特在外交学院是黑胶发烧友的老大,一直想发展队伍,没人接这个茬儿。的确,这是费力不讨好,又占地方又费钱,还没有回报;甚至在家里都难找到接班人。这种偏好,属于小众中的小众。我也没想到正好遇到了他这么个人,立马我就成了他的忠实追随者。我的黑胶也是一张一张精挑细选来的,后来也存到了四五千张。赫伯特当然比我多得多。国务院还有一位黑胶发烧友,特聘高级翻译陈一川先生,他的黑胶大约有五万多张,都是精品。他开始得更早,我们都和他没法比。人后有人,天外有天。
和赫伯特一起聊天,才知道他是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五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召唤之下,他父亲和许多在留美的中国科学家先后回到祖国。就这样,赫伯特就跟着父母回到了北京,他们家就住在中国科学院宿舍。于是,他就先后上了清华附中和石油附中。我们俩一聊,原来他也熟知贺邯生、马小军、郭大勋、蔡东北等等文革中的风云人物。中美建交以后,一大批这类专家及其家属又合法合理地回到美国。他们家就这样又回到了大华府地区,他家就住在弗吉尼亚州。没想到,我们俩在国务院成为同事,而且还是同好。既是古典音乐发烧友,还是黑胶唱片发烧友。
明人不必细说,如果慢慢往下说,在外交学院的许多同事和我都有千丝万缕的交叉点。有说不完的故事,今天就不一一细说了。
前两天许多朋友在网上问我,华盛顿的樱花是否已经绽放?我在网上一查,果不其然几种花色的樱花已经争相怒放了。于是,二话不说我在上午近十点钟,就开车出发。直奔华盛顿方尖碑,盛开的樱花就环绕在方尖碑周边。
华盛顿方尖碑周边的樱花(图片来自网络)
我驱车一上了270高速,骤然感觉什么地方不对。这条一贯繁忙的道路居然空空荡荡,这时候才醒过闷儿来。现在是疫情横行的年头儿,人们都猫在家里了。
我在美国三十多年,就没见过这么空荡荡的高速公路,再转上495环城高速,也是一马平川,如入无人之境。这倒不错,我可以悠悠荡荡地去观赏樱花了。说时迟那时快,一来二去我的车已经到了华盛顿特区中心。眺望过去远方樱花丛朦朦胧胧,红、粉、白如烟似云点染在方尖碑周边。我得意洋洋地往前开,不料那些接近花阵道路已然全部封锁,各个路口已经被警察叔叔占领,或者被警车堵住。这时候才明白,想开车赏樱花的计划,根本无法实现。除非你把车停在远处,自己溜达过来。可惜近处的车位都已经全满,我就只好放弃,只能远远瞭望过去,也算是一赏。
这和十九年前的情况差不多,2001年圣诞节晚上,我们想去华盛顿看广场上的圣诞树。就驱车向前,结果那些可以进入广场的道路都被封锁了。那是911以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我们只能远远地看着那广场中的巨大圣诞树。
那次是人为的恐怖,这次是瘟神所造成的恐怖。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瘟疫爆发期,大华府地区现在开始进行有限度的封城。于是,我就有了大量时间在家呆着,好处是我就有大量时间,去整理我的古典音乐黑胶唱片和其他古典音乐资源。
黑胶唱片(图片来自网络)
我如今在家里有这几种方式倾听古典音乐。
第一:和多数人一样,用手机、耳机直接听,或再用蓝牙连接上喇叭听。
第二:和另一些人那样用音响听CD。这样已经属于过去时了。
第三:若干年前,海外流行过一段用MINI CD听,那就用是微型光盘,放出来的音乐也很好听。可惜在CD落伍之后,这种方式已经被多数人忘却了。
第四:我多年来还淘了许多古典音乐的录音盒带,那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方式,现在听起来也还不错。
第五:电唱机听33又1/3的黑胶古典音乐唱片。是我童年时代的梦,也是当年我在黄永玉先生家第一次开始听的方式,如今,旧梦重温,美妙依然。这些天里,我在家里把以上那些古典方式的设备都一一安置妥当,一一开始试听。
我在电话里和赫伯特交流,发现这些古典音乐有这么多种的播放形式,其实仔细一听,发现同一首乐曲,用不同方式播放时,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018年10月,张郎郎在美国怀斯故居参观
其实,到了这把年纪,如果我想把手头边的CD、MINI CD、盒带、唱片都听一遍,根本都来不及听完了。何况,其中一些好的演奏家,好的指挥家,好的乐队或好的录音……那些精品,你还想多听两遍。然而你还想继续收集,各种各类都想要,也许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吧?居然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喜欢收集储存,越多越好,最后不是重在使用而是重在数字而已。
其实,现在我的这些类的古典音乐藏品都在升值之中。不过,如果落在不喜欢古典音乐或不懂古典音响的人们手里,这些东西那就都是垃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