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公山传说”于2007年列入首批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双髻山位于泉州市洛江区,因山上奉祀何氏九仙,俗称仙公山。又因仙公信仰的传播,尤其是仙公山祈梦的灵应故事,使得仙公山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
仙公山传说,起源于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年间(479-502年),泉州先人在双髻山(仙公山)上建丰山洞(双髻寺),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相传何氏九兄弟炼化成仙,云游至此,见山奇景秀便降灵长居,普渡众生,民间流传九仙济世救民、扬善惩恶的故事。
仙公山传说将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有机地融为一体,在众多的传说中,既赞扬真、善、美,又鞭鞑假、丑、恶,承载着闽南文化陶冶情趣和教化的作用。相传五代时期的出米石传说是仙公山最早的传说,在此后的宋、元、明、清各朝代,有关仙公的各种传说应运而生,流传至今汇编成册达56个,有宣扬九仙济世行善、普渡众生道教精神的“真神仙也”、“神兵救暗林”、“仙水治病”、“双龟听法”等;有“半天子游山”、“学子无梦却有成”、“取名致谢仙公梦”、“林启芳求梦明政局”、“乞梦还债”等梦文化,仙公山作为闽南著名的祈梦胜地,有些传说与泉州的历史名人相联系,亦真亦幻,让人浮想联翩,体现人们对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和精神慰藉;还有“海里捞针”、“回头是岸”、“功名在掌中”、“日月双辉”、“发货往香港”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传承着优秀的大众文化。仙公山传说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现实生活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仙公山“出米石”
仙公山传说——“江西路”
相传于明朝年间,江西有一个读书人在进京求取功名之前,专程从江西老家千里跋涉到仙公山求梦问前程,祈求仙祖托梦指点。凡是到仙公求梦的人一旦入眠就能得梦,唯独这位远方信徒一日又一日,一夜又一夜,不但没有得梦,有时连入眠都困难。他一连住了九天九夜,却一梦无成,他急了,也不耐烦了。到了第十天的清晨,他便收拾起包袱和雨伞准备离寺返回江西。临行前,他向寺里的和尚借来笔墨,带着不愉快的心情在洞壁上挥笔题了一首诗:
千里路遥来求仙,九宵无梦是无缘,
神仙不管凡间事,回返江西中状元。
题完诗句后便放下了笔杆,提起包袱沿返回的山路不辞而去,匆促间忘了带走雨伞,走到半山腰歇息时,空中突然由晴变阴,山雨欲来。这时,求不到梦的这位江西读书人想起那把雨伞仍放在山上。当他返身回洞府取雨伞时,突然发现他刚才题的诗句,墨汗未干,却被更改了两个字,这两个被更改的字是:“无”字被改为“有”字,变成“九宵无梦是有缘”;“不”字被改为“专”字,变成“神仙专管凡间事”。读书人见状深知自己错怪了仙公,便急忙双脚下跪,叩头三下,再三祈求神仙开恩庇佑,原谅弟子无知,发愿日后功名若能成器,将尽其所能酬谢仙祖。这时天空已经由阴转晴,风和日丽,这位江西读书人也面带笑容,对求取功名已是信心百倍,回到家中更加日夜苦读,准备应试,不久他上京赴考,果然榜上有名中了状元。后来,为了酬谢仙公,特地从江西来到仙公山,他捐献出一笔资金托人负责铺设一条石头路,从而方便了行人和香客。于是“江西路”的传说就流传到今。
仙公山传说——“真神仙也”
双髻山摩崖石刻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安溪县感化里(今湖头镇)人,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光地自幼勤奋读书,立志求取功名。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即岁次戊戌年,正在努力苦读,准备赴考应试的李光地,有一天,他约了几位学友一同登上双髻山,在仙公庙内“运”梦问前程,祈求仙公托梦指点。他入睡于寺里案桌底下,入眠不多时,就梦见一位白发老人来到他的身边对他说了两句话,第一句“功名无心想”,第二句“富贵两不成”。话音刚落随即就不见了,李光地醒来把“运”到的这个梦讲给同行的学友听,大家七嘴八舌地猜想这个梦的含意,按照此梦众同学都认为李光地应考求功名难予成器,也都劝说李光地不要为应考操心费力了。唯独李光地不相信,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回家后他更加用功坚持苦读做好应试的准备,后来应试发榜时,果然中了举人,后又高中进士,当上了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主事。据传他还曾经“七日权君”代天子听政。
有一年,李光地返乡看望亲朋好友,在泉州府城会见旧学友,言谈之中难免回想当年到仙公山运梦一事,都认为仙公梦“无圣”,若是相信当时的梦,哪有今日的功名和富贵。这时有人提议再次同上仙公山,去把仙公庙宇捣毁,这提议得到不少友人的附和。就在这瞬间,有人入门禀报李相国说:“有位仙公山的李道人求见”。李光地不接。来人又说:“是何氏九位仙师派来求见的。”在坐的人莫不感到奇怪。李光地接见时问了来由,道人解释道“以前你在仙公寺里所梦的第一句“功名无心想”的想字无心不就是相字吗,指明你的功名是可当到相国的,而梦中的第二句话“富贵两不成”说的是不像成字的两个字,就是戊字和戌字,指明你的功名富贵是从戊戌年开始,这是仙祖为激发你奋发上进,勉励你勤学攻书用的‘激将法’”。道人又说:“当年若非如此,恐你难得今日。”说后告辞而去,大家听来恍然大悟,连声称赞:“仙公真圣”。第二天,众学友又专程陪李光地前往仙公山,当他们走到半山腰的“仙排格”时,李道人早已在那里等候。李光地一入仙门就跪拜于仙公面前,再三叩头谢恩,并当场挥笔题了“真神仙也”的匾额。
据说李光地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逝世,其年岁次正好又是戊戌年,至此,当年的仙公梦就全应了。
仙公山传说以民间口头传承为主,是历代泉州地区社会生态的一种反映,其内容宣扬行善济世、改恶从善,蕴含深刻的思想哲理,故事传说中的诗词、对联、谜语尽含其中,语言的口语化、方言化、通俗易懂,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学艺术研究价值。仙公山的传说是人们街头巷尾、茶前饭后消遣的话题,老少皆宜,当地民众耳熟能详,在闽南民间中广泛流传,在港澳台及东南亚有重要影响,同时是当地一笔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