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经常有被抛弃的感觉,一次我看电视被吓到了,特别害怕想找妈妈安慰,可是妈妈在厨房里给我做饭,我怎么叫她都不理我,我一个人大哭,那时候我觉得被妈妈抛弃了。
成长过程中还有很多父母顾不上我的时候,因为小孩子认知不健全,常常出现“被抛弃”“被忽视”的感觉,甚至成年后也有很大的影响。其实父母只是在做他们自己的事而已。
我们很多人都想要完美父母,就像很多人都想要完美恋人一样。其实都很难。缺爱的反面是溺爱,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觉得爱不可靠,对外界缺乏信任感;而在溺爱或者过度保护下长大的孩子,又可能不知天高与地厚。
其实我们都无法被填满一百分,你有六十分的爱,你就是一个正常长大的人了,不是缺了那1%-40%的爱你就是缺爱的人了。
所以你说世界上真的有百分百不缺爱的人吗?
没有人的父母可以做到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孩子最恰当的爱的回应。
很多人论证缺爱用得最多的就是“价值认同”。简单来说就是,怎么样算是缺爱呢?就是自我价值评估有所偏颇,倾向于通过别人获得肯定,甚至讨好别人。
乍听之下有道理,可是转念一想,其实有点“简单归因”,就是:将事情的结果,简单的理解为是由某一个原因引起,而忽略了这个原因背后的更深层的原因,或者其他更多的原因。
像我父母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爱,我又觉得压抑和不自由,他们没有给我想要的爱,不是完美的爱。我确实因为这点有段时期不会表达甚至躲避别人的爱。但我真的是个多缺爱的人吗?也不是。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的行为和表现,看上去很像是缺爱,甚至很多文章说“如果你有……想法/行为/遭遇,你就是缺爱了”,让你给自己贴上缺爱的标签。
002
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正常的行为。
能够自给自足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状态,但是外界获取的认同和肯定会极大的促进我们的成长。
人具有社会性,也都要依靠社会中的其他个体,彼此之间互利互惠、相互依存。这是一种生存技能,具有正当的合理性。我们的核心自信和非核心自信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极端的例子就是“富XX”公司员工跳楼,工厂压力大环境艰苦,会不断消磨自己的信心和希望。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为了重获自信,尤其是男生会想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证明自己,比如电影“那些年”里面的柯景腾,在爱情中受挫,为了证明自己,增强自信就弄出了一个拳击赛,希望借此改变沈佳宜的看法。
确实柯景腾渴望得到“爱”,但是,“缺爱”和想要得到“爱”,是两个概念,每个人应该都会渴望在亲密关系中被更好的对待,如果得不到,可能就会通过行动来主动获得。
这种看似幼稚的行为,其实是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一种手段,虽然不尽完美不够高级,但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我们在恋爱中虽然不涉及到什么功利的目的,但是这种近乎本能的思维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这不是坏事。只有当超过一定界限的时候,才需要适当管控。
认同本身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肯定,也是成长中一种的欲望。
只要不是为了得到认同就“死要面子活受罪”,都可以理解和支持。人类活着的驱动力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欲望,没有了欲望,这个世界将会非常可怕,而且也不现实。
003
“自我评价过低”,也不能简单归因于缺爱。
我父母也没有给过我足够的鼓励,同样是“打压式教育”,但成年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肯定,依然让我觉得自己很好。
“自我价值”的评判其实很复杂,包括客观的能力和主观的思维模式,也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判断标准。有的时候同一件事,你觉得不好,别人觉得其实挺好的。比如我声音自己听起来很一般,但是身边不断有人觉得好听。
这跟缺爱有什么关系?声音的好听与否关乎:音色、传播方式、个人喜好、吐字发音、音调音节的掌握等。
怎么就是缺爱了?是不是“挂个水”补充爱之后,我就会觉得自己声音好听了?觉得不好听的人都是没有欣赏水平?
管控不了自己的情绪其实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这个也是经常被人说缺爱的一个“证据”,“你看他不就是没回你消息么,一点小事就担心的一晚上睡不着觉!”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一晚上睡不着有点极端,心里憋屈好几天倒很常见。
但是那又说明什么呢?根源问题确实是自我管理的问题,但是按照逻辑推不到“缺爱”上面,最多是情绪调控能力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我给你一个脑瓜崩,你生气了,你就缺爱了?你应该喜怒不形于色?
何况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冲动,这么说爱情也不应该有了?每个人都应该打坐参禅吃斋念佛了?
情志(情绪管理能力)的成熟晚于身体和智力,很多人一直到老年都像是一个孩子,比如“老顽童”,他其实不傻,否则一身惊人武艺从何而来,只是情绪控制上不够成熟。
即使你因为一点小事,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也只是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不一定是缺爱导致的)。情绪是一个综合结果导致的状态,单改情绪没有用,重点是能够有强大的内心,过硬的“精神素质”,甚至是身体素质。
大多数人其实都不是真的缺爱,最多算是“没有得到完美的爱”,但我们都会有完美幻想,觉得这样的爱应该存在,所以成年后会将这种对于完美的追求投射到自己的伴侣身上。
004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比如“情感三缺”:
1.时间上不连续
可能今天有空了进行一下情感交流和安抚,然后连续几天没空,就中断了这种情感共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使之前的行为有效,也会因为时间的原因大大减弱效果,减弱稳定性。
2.程度上不到位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帮助和交流,都只做到了自己以为好的程度。其实很多时候很多孩子需要的关爱都是家长没有想到和无法给予的。
3.方法上不合适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邻居小孩初中生,有的学科还可以,有的差一点,然后家长也是那种高标准要求的那种,于是,经常过于苛责,虽然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没有顾忌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就一味的填鸭式教育“单方面沟通”。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如果进行一个应然性推理,像他这样不被理解和关心,没有人肯定自己,那以后会怎么办呢?可能会接近讨好型人格或者趋向于索取型人格。
这种也可能被看做是缺爱,小时候没有得到充足的爱护,然后长大了就习惯性缺爱。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父母没有做到完美,就是父母不爱他么?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忽视型”或者“孤独成长型”了么?
如果真的不爱,没必要经常吵架,没必要高标准严要求,只是他没有明白母亲的爱,或者没有学会合理的相处,没能得到他本应轻而易举享受到的爱。(相反,溺爱的情况也类似)
小时候接受不了,长大了抱怨和自责,这都不是缺爱。
005
真实的缺爱有一部分是因为遇到“问题父母”或者“养育者缺位”,但还有一半的原因是“爱的教育”的缺失,我们很多人缺的不是爱而是“被爱的能力”或者说“感受爱的能力”。
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世上是存在爱的,当然也有其阴暗面。但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能够感受到光,成为一个温暖的人;有的人却背对着光,拼命向前跑也找不到出口,于是觉得世间无爱。
我认识的一对从小和姥姥长大的双胞胎姐妹就是如此,不同的“爱的观念”,塑造了她们不同的人生,姐姐一直活在对父母的怨恨中,觉得自己缺爱,被抛弃;而妹妹却和姥姥特别亲近,觉得很幸福,很感激。真正缺爱的人,不是他人给予的爱太少,而是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甚至更近似于某些病症,比如抑郁症的人感受不到快乐的时候,去尝试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也是没用的,就算尝试的再多也感觉不到。
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治愈自身无法感知快乐的缺陷,否则再多“快乐”在他们面前,也毫无意义;否则,再多“爱”在你们面前,你也感受不到。
我们不能将“缺爱”过多归因于环境或者他人,向自己的内在归因,我们会发现很多看起来的“缺爱”,是缺乏自己对自己的爱,和对世界、对他人的爱。
不一定原生家庭越好的人越不缺爱,自己越有爱的能力的人才会越不缺爱,尽力让自己成为能爱人,也能感恩于被爱的人吧。
舜从小失去了母亲,父亲和后妈养大的他,按理说是会“缺爱”,其实没有,不仅没有责怪他的父母,反而很好的照顾了他的父母,善待了他的妻子。
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利影响,甚至由己及人。舜是圣人,你也可以做自己的“圣人”、做亲密关系中的“圣人”。
而所谓的“缺爱者”,不像“舜”那样心智成熟,也不能妥善的应对问题。
“缺爱者”看见爱就像饮鸩止渴的人,过于依附和粘人,经常患得患失。对方可能爱你80%,你却也会盯着还不够的20%不放,觉得对方不爱你。
但是,这样的你也有很强的魅力,因为你有欲望有驱动力,只要你足够优秀就会有人爱上你,你会爱人就会有人一直爱你。
如果你内心渴望爱,却为了避免失去,把自己封闭起来,干脆不要爱也不去爱,才是真的会辜负和错过很多。
不用担心,我们的“缺爱”也只是我们身心还不够成熟的表现,只需要“对症下药”就可以很好地改善,毕竟知道问题才能有机会解决不是吗?
你能够学会去爱并且值得被爱。
作者:情医情感咨询师,西南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擅长情感挽回,婚姻情感问题咨询。情医,医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