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技类综艺扎堆出现的当下,演员看演员难免带着同行竞争的眼光,且是平视的角度,突破不了新的境界,但换个电影角度,导演看演员是上帝视角,更具全局观,更容易为演员带来突破。而最近热播的这档综艺《演员请就位》里,演员出身的赵薇导演,作家出身的郭敬明导演,有独特视角的李少红导演,以及德艺双馨的陈凯歌导演,当幕后枢纽坐到台前看演技,这档节目本身就变得很有意思。
四位导演一坐,风格明显各异,没有人说四人之间凯歌导演有多么多么好,但是凯哥导演一坐,气场就已然与众不同。当一个片段表演完,各位导演都各执己见,非黑即白,但是陈凯歌不同,从来不会明说谁更厉害,永远能看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也正是因为此,他能把握住每个演员最亮点的部分,将其保留在电影呈现中,力求达到艺术上的完美,但这种完美不是苛责,而是循循善诱。
陈凯歌导演有优越的解析能力,面对一个人物时,他不是直观的从一个层面了解这个人物,而是在脑海中已经构成了对这个人物的立体了解。在陈若轩对明道的片段时,当陈若轩过度地关注角色警察的身份时,陈凯歌解析了一个人物在作为儿子时的情感,这样矛盾的交织更容易使表演增加层次,也激化了戏剧张力。而经过点醒后,陈若轩的表演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也说明,好演员和好导演缺一不可。
当批评一段表演时,陈凯歌也并没有针对演员的个人能力,而是站在既定剧情下的人物角度出发,客观探讨在符合逻辑情况下达到艺术最大化。因为他知道,没有一直好的演员,更没有一直演不好的演员。他也不会揪住演员问题不放,他会告诉演员,你哪些方面很好,哪些方面不好,就像一个长者向你娓娓道来,让你很容易接受并且信服他所说的话,这其实是说话的魅力,同样一句话换个人来说,效果会有极大的不同。
很多人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陈凯歌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个导演他很清楚什么样的表现方式会使画面更具冲击性,什么样的安排会使演员情绪带动到位,什么样的矛盾冲突会更吸引观众。很多时候我们眼中看到的电影都已经带着公式化的痕迹了,比如青春片必有自行车桥段,崩溃必吵架,并不是说一定不要加这些桥段,而是同样骑自行车,这部电影却能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同样是吵架这部电影却能吵出新花样,这其实就是某种创新和突破。
演员和导演其实是互补的关系。当导演在指导演员的表演方式时,这不是一个上级对下级的强硬框架式行为,面对观点契合的更好方案,演员会悉心接受,而当演员认为在某些地方打破框架,可以获得更好效果时,即便与自己的指导不同,导演也能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别样的魅力,这也是导演虚心接受和包容的过程。正如于小彤在片段中的表现,将自己涂成花脸的方式,凯歌导演清楚这是演员不满的一种表现,但他依然选择站在客观的角度表扬这种方式带来的艺术加分。
他清楚人物的动机,更理解演员的心路。当一个演员痴迷于戏,但最终的呈现结果却并不那么理想时,他不会针尖对麦芒地指出,反倒是站在演员的立场上来理解演员,通过此他也更能把握一个演员性格上最大的优点,正如他评价刘雅瑟表演时。一个心胸开阔的艺术家,是能包容万物的,即使是面对糟糕的表演时,他也不会全盘否决,这只能说明这个演员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当组里的演员表现获得全场差评时,他首先把责任归咎于自己身上,来保护自己的演员,这不仅会使演员得到安慰,也能展现自己作为导演的担当,郭敬明导演也是同样。
所以,综合以上,“中国最会调教演员的导演”加冕于陈凯歌导演身上,实至名归。
最后,我认为这类综艺最大的关注不是找到演员的不足批评他们,而是为了把他们的演技放在台面上来,将他们的演技打磨的更加精巧。说是竞技类,但更应该成为一条学习的竞技之路,而非一个打击自信心的角斗场,期待这条路上每个人更强大的发光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