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秋,比别的地方来得更早一些。
今年季节有些反常。往年过了8月,雨季象征性点几滴,急吼吼就回老家休探亲假去了。入秋了,雨还赖着不走。背阴里自然没有往昔干爽的样子,空气仿佛也湿漉漉的,半点不似康巴姐们儿的爽利。藏族人对待爱情,绝对是眼里不揉沙子的,敢爱敢恨,热情奔放。据说拉巴老哥年轻时候就被康巴大姐拿刀追过好几条街。现在他本人是绝对否认的。当然,藏面馆还有别的故事,人多时候我们只是笑,商量好了似的,谁也不说。扎罗笑的最灿烂,浓郁的甜茶里,都是如假包换的年轻时光。
雪域高原
但秋是拦不住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世人如刘十九这般洒脱者,千古寥寥。纳兰是另一个世界的精灵,词人的悲伤,却是照亮文学殿堂的暖阳。香山是秋天的旺季,倒也不全是红叶的缘故。香山寺以下,只看见一棵红了叶子的枫树。俊俏俏立在湖边,映衬着碧绿的水面和葱茏的山崖。像热闹的地铁上,穿汉服的女孩。排队的人太多,我们选择擦身而过。工作日尚且人头攒动,节假日周边若干公里以内,基本都是停车场,也是实情。秋日的香山,还是太喧闹了。
拉萨还好,空气里满满阳光的味道,到处漂浮着传说中牦牛背上,藏漂的爱情。
一路向墨竹工卡
6:40起床,大家汇合之后7:45出发,告别沉睡中的拉萨,一路向东。天空星月微明,空气清冷,拉萨河水如墨玉翡翠般哗哗奔流。
狼毒花
到达墨竹工卡县城,天刚麻麻亮。西边的山地泛着一抹霞光,上桔下蓝,层次分明,太阳该出来了。在县财政局门口的小包子铺,一顿饱餐,始觉身上温暖了许多。街面上依旧安安静静,县城还猫在被窝里,老婆孩子热炕头,睡眼惺忪。
墨竹工卡,藏语意为“墨竹色青龙王居住的中间白地”,位于米拉山西侧和拉萨河中上游,是拉萨8区县之一。清咸丰七年(1857年),设墨竹工卡宗。1959年9月,墨竹工卡宗与直贡宗合并,正式成立墨竹工卡县。过了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就是林芝的地界了。如今修通了拉林公路,穿米拉山隧道直通林芝,缩短了大半天的行程。路途没有那么辛苦,也失却了沿途的大好风光。这是一个典型的悖论。
屋顶上吹白海螺的僧人
沿路牌向北,顺拉萨河谷溯流而上。鸟群开始忙碌了,黑颈鹤、斑头雁在暗色的天幕上排队滑过。这是一片宽阔的河间谷地,与拉萨不同的是河流在平整的谷地中间切过,深可十数米,狭窄处两岸似乎伸手可触。水并不深,流速湍急,是拉萨最好的河水漂流处。
一路在群山间穿行,晨雾中的沙棘林只是暗暗的剪影。炊烟在村庄上空飘荡,路边的牦牛。过德仲温泉,门巴乡就到了。峡谷间,头顶是长而宽的天空,平整的谷地是典型的高山草原,两侧的山顶到处是积雪和冰挂。坡地上一簇簇的灌木丛,逆着阳光,周身散发着毛绒绒的光晕,红红的像藏族阿妹羞涩的脸庞。远远的,止贡寺的建筑群星星点点散落在山顶,离近了,须仰头可见。
山坡上的止贡寺
止贡噶举祖寺
止贡寺,在藏地历史中,是一个遥远而隐秘的神话。
止贡寺,又称直贡寺、直贡梯寺、止贡梯寺、直孔替寺,全称“止贡梯有色竟地菩提洲”。藏语中牝牦牛为止,牛的鸣叫声为乌,据说是因止贡巴·仁钦贝得到一头牝牦牛叫声的预示由来。止乌逐渐发生音变而演变为止贡。
大殿
寺庙位于墨竹工卡县东北部门巴乡,距离拉萨市区120公里,藏传佛教帕竹噶举八小支系之一——止贡噶举祖寺。这里原是帕木竹巴弟子木雅贡仁建的小僧院。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止贡巴·仁钦贝扩建为大寺,并在此创建止贡噶举派,弟子遍及邬坚(今阿富汗)和那烂陀(今印度)、五台山等。在元代分封西藏的十三万户中,止贡万户位居前藏三大万户之首,辖区包括拉萨河上游地区和山南部分地区,止贡法王直接担任万户长。止贡寺就是止贡噶举派的政教中心。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止贡派与萨迦派因政教之争爆发战争,止贡寺被焚毁,史称“止贡之乱”。唐加乡的同盖古墓群,就在途中西向的半山坡上,面朝拉萨河,规模不小,据说就是这次战争的遗迹。古墓处于自然状态,远处是成片的羊群。
同盖古墓群
这次战争使止贡派势力受到很大的打击,止贡万户也被帕竹万户兼并。但因其教派影响,元政府为缓解萨迦派与止贡派之间的矛盾,赐予大量物品,修复止贡寺大殿,扶持新任法座。止贡派这才逐渐恢复元气。止贡噶举的领袖人物旺仁波切仁钦贝杰(第十三任寺主)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被明成祖封为阐教王。15世纪后,寺庙开始建立活佛转世制度,直到17世纪前叶,该寺还是黄教的主要劲敌之一。
门巴乡
门巴乡政府坐落在寺庙山脚下,几十户人家簇拥在道路两旁。穿过不长的街道,车沿山路驶到半山腰停车场,稍稍爬过一段陡峭的山路,止贡寺的山门和主殿就在眼前了。不断向上攀登,整座寺庙依山势在海拔4400多米的悬崖峭壁间伸展,各个建筑由险峻的石块及阶梯相连。巨大的山鹰舒展着近2米宽的翅膀突然无声掠过,灿若惊鸿一瞥。
大殿里正是喇嘛们做功课的时间,整齐的诵经声更显寺庙的庄严与神秘。山顶巨石间圣洁的大白塔由高僧多鲁修杰尔波于1315年修建,造型与其他寺院又有不同,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塔角上枯黄的荒草在风中摇曳,与大白塔一起见证着寺庙曾经的辉煌与过往。
大白塔
止贡寺修禅密室很有特色,密室散落在主殿四周,大多只有一个小木门和一个小窗户,面积6~7平方米。修满者可得到“仓巴”(修禅者)的称号,时间一般为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短者也要三个月。据说目前寺内还有修禅二十几年的高僧。拙火定(即修丹田生热的脐轮火法)是噶举派的一种密法,也是该寺一大特色。传说,修成拙火定的人能在冬天将刚从水中捞出的袈裟披在身上烤干;如果下了雪,在屋内发功屋顶上的雪可以融化。
据说,有缘者可以得见。
止贡巴·仁钦贝
每年藏历3月28~29日跳金刚神舞是止贡寺最盛大的宗教活动。喇嘛们藏历2月初就开始集中诵经,各种准备活动可持续达2个月之久。
止贡天葬场与藏族的丧葬制度
寺庙西侧山间台地是闻名遐迩的止贡天葬场,又称止贡坛城,藏语称“止贡替丹甲”,与印度斯白天葬台、山南青朴天葬台同为世界著名三大天葬台。其中止贡天葬台最大,有“止贡曲佳”之称,意为“永生永恒之地”。佛教认为在此天葬后,死者灵魂可进入“三善趣”(即天、人、阿修罗)。所以,有许多人不远千里送死者来这里天葬。
寺庙一角
藏族的丧葬方式与内地不同。从历史发展来看,藏民族的丧葬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石棺葬时期。霍巍在《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中记载:现有的考古资料充分证明,西藏石棺墓葬是西藏史前丧俗中最主要的丧俗。考古研究发现,新石器时代藏族普遍实行石葬,20世纪20年代在藏北高原和拉萨、山南、阿里等地,都发现了吐蕃政权建立之前的石丘墓葬。在《西藏考古》中,杜齐也关注到一些史前巨石柱和奇怪的石圈现象。在国外更早期的研究者那里,也零星的提到石圈下面的墓葬考古挖掘,但大量成系统的考古发掘,基于藏民族对信仰的保护而尚未启动。
二是藏王墓时期。《东嘎藏学大辞典》记载:在吐蕃王朝止贡赞普时期,出现了藏王墓的丧葬习俗。《旧唐书·吐蕃传》:“其赞普死……乃于墓上起大室,立土堆,插杂木为词祭之所。”在丧葬仪式上,既不实行附属苯教的火葬,又不实行民间流行的石葬,而是实行夯土墓葬,但赞普和贵族的墓地比普通老百姓的宏伟得多。藏王墓的建立,使藏人墓葬的方式更加规范化,逐渐形成规模,贯穿以后的整个吐蕃王朝。这一时期,石棺葬、火葬等丧葬方式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墓葬为主,其他丧葬方式并存。但随着苯教的衰败和佛教的兴盛,石棺葬和墓葬这两种丧葬方式逐步瓦解。
三是天葬时期。《佛教教派研究》记载:西藏把尸体喂鹫起源于帕当巴桑杰时代。贡嘎旺久在《藏族丧葬习俗》(《西藏研究》藏文版2009年第1期)中也写道,天葬开始实行的时间为帕当巴桑杰时期(1113年)。天葬源自印度,是根据佛经中释迦摩尼“舍身饲虎”的故事流传而来。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天葬台就是拉萨墨竹工卡县止贡梯寺天葬台。与天葬相对应,今天的藏民族还保留着塔葬、火葬、水葬等多种丧葬形制。比如活佛和高僧大德一般采用肉身塔葬和舍利子塔葬,叫灵塔,根据地位和成就的大小分别有金、银、铜、木、砖塔等多种形式。
西藏的葬俗文化随着历史、宗教以及自然条件等原因逐渐发生变化。今天,天葬成为藏族最主要、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丧葬方式。其他如水葬等丧葬方式,在某些地区、针对某些特定人群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注:作为对不同民族地区文化习俗的尊重,不经允许,一定不要擅自参观天葬。切记!切记!)
寺庙里的天珠和红宝石
与其他大寺院相比,止贡寺的世俗味道略多一些,历经风雨侵蚀,于神秘之中多了些许淡然与平和,无形中也让人觉得更亲近。每间殿堂都会有人售卖一些开过光的小饰品,拜过佛之后,藏族老乡围在一起挑选。我们挑了一些牦牛骨制作的生肖挂件为家人祈福,价钱也都很便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