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曾作为八朝古都的东京汴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到如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这里既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拥有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城摞城遗址,也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有“东京梦华”之美誉。
要知道开封的美食也正如这座城御街御桥的历史一样悠久,并愈久弥香。开封灌汤包、鲤鱼焙面、开封桶子鸡、铁板炒凉粉、炸八块,个个都承载着大宋市井生活与历史的风云变幻。
行走于西司门街西司桥,望着石桥下的大宋护城河,转头向右望去,一家依水而建,仿古装饰,悬挂着金字招牌的小店便映入眼帘——黄家老店。
黄家老店以小笼包子和吊卤面见长。说起开封灌汤包,就不得不提起与黄家老店齐名的第一楼了,说起来,两者也颇有渊源。黄家老店的创办人黄思忠先生是“第一楼”小笼包子创始人黄继善的侄子,曾得“第一楼”真传,学就一手制作小笼包子和吊卤面的好手艺。
1、灌汤包子 RMB:22
开封灌汤包风味独特,是开封著名食品之一。灌汤包皮薄,洁白如景德镇陶瓷,有透明之感。吃之,内有肉馅,底层有鲜汤。开封人吃灌汤包子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
小笼包子随吃随蒸,就笼上桌;其形:“提起一绺丝,放下一薄团,皮象菊花心,馅似玫瑰。”
小笼包子最初是由黄继善先生主持经营的。他博采各家之长、制成的包子色白筋柔,独具风味,很受食客赞誉。小笼包子原为大笼蒸制,后经黄继善师傅的改革,成了小笼包子。并对包子的面和馅,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如原来的面是由三分之一的发面和三分之二的死面,后改为只用死面,不用发面,使皮更薄,且不掉底。活面工艺要求颇严,要经过搓、甩、拉、拽,几次贴水,几次贴面的“三软三硬”的过程,才能达到要求。包子馅原掺有肉皮冻,吃多了腻口,后去掉。又以白糖、味精调馅,去掉了甜酱,馅内只放姜末,不放葱。打馅很下工夫,一直把馅打得扯长丝而不断。
如今,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口味变化,黄家老店把小笼包子的特色由过去的软香利口改为鲜香利口。在配料和制作上均有改进,还增添了素馅包子。
2、鲤鱼焙面 RMB:68
鲤鱼焙面,是“糖醋软溜鱼焙面”的简称,它是河南开封当地一道著名的传统名菜,也是“豫菜十大名菜之一”。来开封旅游不品尝一下糖醋软溜鱼焙面,那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糖醋软溜鱼焙面是由糖醋熘鱼和焙面两道名菜配制而成。
1900年,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为逃避八国联军之难,曾在开封停留。开封府衙着长垣名厨备膳,贡奉“糖醋熘鱼”,光绪和慈禧太后食后,连声称赞。光绪称之“古都一佳肴“;慈禧高兴地说:“膳后忘返“。随身太监手书一联:“熘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赐给开封府以示表彰。
1930年前后,长垣名师最早将用油炸过的“龙须面”,盖在做好的“糖醋熘鱼”上面,创作了“糖醋熘鱼带焙面”名菜,深为顾客欢迎。将二者合而为一,既可食鱼,又可以面蘸汁,故别有风味。其后,该菜逐渐传开。
后来,拉面传开封,人们又用不零不乱、细如发丝的拉面油炸后和熘鱼搭配起来,使其更为锦上添花。“糖醋熘鱼”味道之鲜美,妙在一道菜肴,两种食趣。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之美誉,成为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肴。在改革开放中,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增加,鲤鱼焙面被越来越多的来汴客人所赞赏。
3、炸八块 RMB:8/块
炸八块,又名八块鸡,是河南省传统名菜,属豫菜系。
它由童子鸡、鸡肫、鸡肝、淀粉(蚕豆)等食材烹制而成。本地菜馆颇有韵味的“干搂炸酱不要芡,一只鸡子剁八瓣”的响堂报菜语,后半句就是指此菜而言。相传清乾隆皇帝巡视河道驻骅开封时曾领略过它的风味,由此闻名于世,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4、锅贴豆腐 RMB:32
锅贴豆腐是一道河南开封的地方传统名菜,属于豫菜。
几十年来,经过厨师们不断改进,已由常规锅贴演变为蘸蛋清糊后半煎半炸。成品色泽微黄而酥焦,入口即化,佐以花椒盐食之,别有风味,尤宜老人食用。
当然,开封的美食不止于此,而我们对河南美食历史的挖掘更冰山一角。那里还有牡丹燕菜、连汤肉片、胡辣汤、浆面条、糊涂面、牛肉汤、油旋饼等美味等待着我们的发掘。步履不停,美食常在,老街探店,体验真实烟火人间。
将日常繁杂汇聚于“一碗”中,体会百态世间烟火人间。
欢迎关注网易号“一碗烟火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