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止广东、四川这两个地方,中国许多地方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在民国初年,本地方言都差点当选为普通话。
关于广东话,四川话落选。当时民国一次人大协商会议定国语时,选举中四川话以一票之差落选,让四川人捶胸顿足;也有人说粤语的呼声特别高,因为当时国会广东籍的参会人员超过半数,
孙中山考虑到以后统一大业,而且粤语与北方汉语发音区别实在太大,很不利于全国推广,最后建议把北方话作为国语。最终广东话以一票之差失败了。不是句话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广东人讲普通话。”
事实上,投票过程非常复杂,并不
是人们想象的对某一地区的方言进行投票。而是对审定的6500个汉字逐一投票。所以,普通话的形成并非来自哪一个整体的方言体系,而是经过议定新的一套语言。当然,其中最多的还是保留了北京话的读音。
民国元年,教育部总长是著名的蔡元培先生,为了方便各地语言的交流,让吴稚晖组织,对每一个汉字审定标准的读音,确定下来以后,还要用字母标注音。参加拟定读音的人员,由教育部直接任命了50人,然后其他各省推举2位代表,内蒙和西藏各1位代表。
由此,我们知道,普通话的形成过程相当复杂,它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兼容并包之后的结果。从投票方式来看,根本不存在什么“一票之差”的说法。
而中国各地之所以流传着“一票之差”的说法。无非是人们对本地方言怀有深厚的情愫,所以愿意用这样的传说来为它增添光彩,口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