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利氏为掌控九州殚精竭虑。建武三年(1336年),足利尊氏离开九州东上,一色范氏担任了作为九州军事指挥官的镇西管领(九州探题)后,九州各国的守护,特别是少贰、大友、岛津氏等即显示出强烈的分权和自立倾向。在各国内部,守护和管领之间的对立也日趋激烈。
另一方面,南朝于延元元年(建武三年,1336年)派遣后醍醐天皇的皇子怀良亲王作为征西大将军前往九州,在肥后的菊池、阿苏两氏支援下,怀良亲王一边和熊野、濑户内海地区的海盗保持密切接触,一边集结九州诸氏,逐渐形成了压倒幕府的势力。为了挽回这一颓势,幕府于应安三年(1370年)派遣时任引付头人的今川了俊前往九州担任九州探题。
上任后,今川了俊通过“半济”和给予兵粮料所等手段诱惑诸氏,同时通过各种军事手段彰显威力,驱逐南朝势力并恢复幕府势力,使九州基本为室町幕府所掌控。足利氏遂致力于确立在关东地区的权势。当时,护良亲王和北畠亲房等成立了陆奥国府,将后醍醐天皇的皇子义良亲王和北皛亲房的嫡子北皛显家派驻陆奥多贺城,管辖奥羽两国,并和畿内及奥羽的反足利尊氏势力联手,牵制东国的足利尊氏势力。
为此,足利尊氏奏准后醍醐天皇将皇子成良亲王及其兄弟足利直义派驻镰仓府担任镰仓公方(镰仓府最高长官称“镰仓公方,又称镰仓御所),统辖关东八国及伊豆、甲斐两国。建武政权崩溃后,足利尊氏在京都设立了幕府,同时将其子足利义诠派驻镰仓,组织东国武士与南朝势力抗衡。换言之,成立当初的镰仓府,主要是应付内乱的军事机构。至贞和五年(1349年)足利义诠的弟弟足利基氏入主镰仓府,特别在观应扰乱之后,与南朝势力的抗衡大致平息,镰仓府才成为以处理行政事务等为主的政府机构。
镰仓公方的职位亦由足利基氏的子孙世代继承。镰仓府的组织机构仿效幕府:由总揽政务的“管领”(关东管领)辅佐“镰仓公方”,管领最初称“执事”,自贞治二年(1363年)上杉宪显复归镶仓后改称“管领”,并亦由其子孙历任;有“评定众”和管领一起处理政务,辅佐公方;有以“头人”为长官的“引付”负责诉讼审理;有以“所司”为长官的侍所(御家人统领机构)、以执事为长官的政所(掌管财政)、以执事为长官的问注所(审判机构);
有奉行,如御所奉行、社家奉行、禅律奉行鹤岗总奉行,等等。奥州诸氏的知行安堵、恩赏充行、诉讼审理等,由幕府根据奧州管领的意见定夺。观应扰乱后,随着幕府“二头政治”的瓦解,吉良贞家和山国氏分别作为足利尊氏和足利义持的拥趸展开激烈冲突,原先的奥州管领制趋向瓦解。以后的奥州进入了所谓“四管领时代”,管领不再掌管政务实权。明德二年(1391年),陆奥、出羽两国成为镰仓公方的辖区。应永六年(1399年),镰仓府将足利满直、足利满贞派赴奥州,分别作为“筱川公方”和“稻村公方”统辖奥州。
两个公方均可下发安堵、充行、军事催促等文件,之间并无权限分割。在室町幕府和镰仓府的权力争夺中,筱川公方和稻村公方均分别以幕府和镰仓府为后盾,竭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成为加剧政治紧张局势的重要原因。虽然原先的奥州管领制随着两公方的任职而逐渐淡出政治舞台,但是应永七年(1400年)大崎氏奉幕府之命担任奥州探题后,和羽州氏探题最上氏一起集结奥羽国人称霸一方,并在战国时代伊达氏夺取该职务之前,使奥羽成为其世袭领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