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于中国,就像莎士比亚对于英国一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管多大年龄,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谈起鲁迅,人们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一二三来。可是,鲁迅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心目中的鲁迅是不是他的真面目?年代久远,鲁迅所处的时代早已变成黑白色,能够与他有一面之缘的人也早已过世,因此我们只能间接地通过他的作品和后人的回忆录来了解他。下面仅谈一下我所知道的鲁迅,希望大家有不同看法。
鲁迅不是政治符号。鲁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更不是政治符号。成为政治符号违背了鲁迅的本意。正如他的原名“树人”一样,写作的目的就是要“立人”,通过描写种种被扭曲的个性、被奴化的灵魂,来引起疗救的注意,让人们能够独立自强,做自己精神的主人。而我们却在鲁迅去世后,像神一样看待他,瞻仰他,拉大与他的心理距离,假如鲁迅有在天之灵,也是不高兴的。不幸的是,在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他越来越被人们举得高高在上,已经脱离了鲁迅真实的面貌,成为一种政治符号。这是鲁迅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鲁迅若符号化,我们就看不到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鲁迅。可能过有人说:“我们只需关注他的作品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了解他本人呢?”我觉得了解他本人,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
鲁迅是好玩的。六七十年代的黑白电影,对人物的刻画非黑即白,泾渭分明,还有上个世纪的很多武打片,对男主角的性格描写也很单一,就是血性、冷酷。直到后来《叶问》里甄子丹的形象,让人们看到武者的柔情。话说回来,我们对鲁迅的印象也是刻板而片面的。在大家的头脑中,鲁迅就是严肃的、激进的、横眉冷对的,这其实是对鲁迅的误解。恰恰相反,鲁迅是活泼的、幽默的、感情丰富的。
鲁迅的好玩与幽默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文章中,他经常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他懂得调度词语的快感,懂得文章的游戏性。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是多么深刻,多么细致入微,每到一处,便要会心一笑。有时候这种笑是说不出原因来的,只能会意。鲁迅懂得自嘲,喜欢用开玩笑的词语给作品起名字。如《南腔北调集》、《三闲集》、《而已集》、《一思而行》等,他用把玩的姿态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在生活中,鲁迅是很开朗活泼的,喜欢开玩笑。当年和鲁迅打过交道的人都说,鲁迅并不是一天到晚板面孔,而是非常诙谐、幽默、随便的人。夏衍说,老先生幽默的要命。作家唐弢与鲁迅比较熟悉,说世面上经常把鲁迅弄成那副凶相、苦相,可老先生不是那样子的。譬如老先生夜里写了骂人的文章,隔天和那个被骂的朋友酒席上见面,相互问起,照样谈笑。
鲁迅是感情丰富的,“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对儿子周海婴疼爱不已,对妻子许广平(不可否认朱安是牺牲品)也十分关心,从《两地书》就可以看出来。在《朝花夕拾》里,鲁迅表达了对儿时美好生活的珍惜。不管是《社戏》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展示了鲁迅生活化的一面。这时的鲁迅才是圆润饱满的。
鲁迅是深刻的。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鲁迅不仅仅是好玩的,最主要还是深刻的。正因为他的深刻,才让他这么魅力十足。但他表达深刻的道理,往往喜欢用玩笑的话来说。像《孔乙己》和《阿Q正传》,我们读的瞬间可能会笑起来,可笑后却容易泛起一种悲凉和哀叹。鲁迅喜欢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人生。但是不管他笔下的人物是多么不幸,鲁迅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充满人文关怀。在文章《我要骗人》中,鲁迅写了一个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的故事。主人公“我”知道,当时处在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下,小女孩所捐的钱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可是面对这么一个天真、热情的孩子,能告诉她真相吗?于是“我”违心地说:“小孩子,你做的事情很有用,我一定支持你。”小孩紧紧握住鲁迅的手,说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体灾民对你表示感谢。
鲁迅就是这样,处处饱含了浓浓的人文关怀。即使对阿Q、孔乙己等迂腐的人也没有丝毫的嘲笑,他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们的悲哀,因为他知道,这种悲哀不仅仅是个人造成的。
鲁迅是宽容的。在人们的印象中,鲁迅是睚眦必报、不留情面的。其实,鲁迅的睚眦必报,只针对敌人,他对朋友非常宽容。即使和他曾针锋相对的人,只要本质是个好人,他也不会计较。
例如创造社后期的代表人物冯乃超写了一篇《艺术社会与生活》,对鲁迅进行了批评。之后,批评鲁迅的人接踵而至,鲁迅成了“神经错乱者”、“阴险的老人”,甚至有人把鲁迅说成封建余孽。有一次,冯乃超有事去了趟鲁迅家,刚开始很担心鲁迅会骂他一顿,可没想到,鲁迅十分热情地接见了他,态度诚恳,非常平易近人。“我们一下子谈得很近”,冯乃超说,在整个见面过程中,鲁迅对其“过去批评他的事一字未提”。实际上,他是最容易原谅别人的人。因为他知道,冯乃超是一位优秀的青年,而不是黑暗势力的帮凶。
鲁迅过时了吗。中小学语文课本删减了越来越多的鲁迅作品,像现在的零零后,估计读不了几篇鲁迅的文章了。鲁迅到底过时了吗?一个重要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仅谈谈个人看法。作为斗士的鲁迅确实有些过时了。任何人的作品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所处的时代是二十世纪前期,那时候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鲁迅的战士形象和其作品里的斗争性是时代的召唤,恰逢其时。风雨沧桑一百年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从积贫积弱中走出,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在新的时代,如果还一味的谈鲁迅的斗争性,就会与现实格格不入。
那鲁迅的哪些方面没过时呢?首先是文学价值。他的文章非常凝练,无需增减一字;手法很纯熟,彰显着大师的手笔;内涵丰富,思想性、启发性极强。因此,从纯文学的意义上看,鲁迅非但没有过时,其光辉还愈发灿烂。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个人认为是一绝。其次是鲁迅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国民的弊端随着社会的进步会有所改善,但如今依然可以寻得到一些影子,像“看客”现象,一个多世纪了还依旧常见。通过读鲁迅,我们可以反思自己,反思社会,进而有所改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