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与后金的“第一战”为什么会失败呢?看完知道了!
所谓明军与后金第一战,就是萨尔浒战役。明朝的失利,奠定了之后帝国东北经略的低落,从此辽东无宁日。明朝开始陷入被动,后金夺取了主动,注定了明清权势的转移。如果我们立足于上帝视角,会发现明末东北后金政权日益扩张,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动员性,但是明朝已经是一个老大帝国,社会矛盾极多,不如后金新生的活力。
明军分四路进攻,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最终战略失败,造成近5万人伤亡,将领损失300余人。不少军用物资被抢走,如骡马28000余匹,枪炮火铳20000余支等,结果可谓是相当惨淡。在萨尔浒之战中,后金努尔哈赤得尽天时地利,指挥得当,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杨镐、杜松、刘铤等人部署失误,让不太熟悉东北地形的明军吃了大亏,被牵着鼻子走,走向末路。当然,努尔哈赤所谓的“七大恨”,只是一个由头和檄文,后金部起初只有两三万人马出动,后来增加到6万多人,万历皇帝自然需要回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朝廷给辽东加派饷银200万两,希望能够遏制住后金的锐气与嚣张。
同时,兵部积极集结各地军队,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人马增援东北。当时,作为明朝依附的朝鲜、叶赫部也听命出兵策应,总数大概有11万多人。其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处兵最多,共派出精骑约3万。但是,明军集结的士兵,彼此不熟悉,将帅之间缺乏统属关系,内部矛盾就很大,因此常有摩擦之事。二三月东北苦寒,朝廷财政有效,试图速战速决,降低糜费,但是距离攻占赫图阿拉的目标越来越远。
在萨尔浒一带,杜松部孤军深入,兵力分散,天气状况也很差,不久明军西路军就被努尔哈赤的六旗兵4万多人歼灭大部分,偷袭战取胜。南北两路明军形孤势单,很快溃败,最终难以挽回战局。总体来说,明军分道深入,合各地之兵作战,指挥有误和对后金掉以轻心,是萨尔浒大败的主要原因。故而,民国时期清史专家萧一山就曾说:努尔哈赤即利用明之分,而己则以合克之,此其所以致胜也,可以说相当有道理和见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