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珠江西岸为世人瞩目之际,10月25日,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有限合伙)(以下简称“粤澳基金”)与珠海大横琴投资有限公司在珠海横琴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出资人民币20亿元投资横琴科学城项目。
作为粤澳基金管理公司控股方,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健控股公司”)正以实际行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践行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优化全省国有资本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全力打造强有力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产融结合平台。
成功定增TCL、格力电器、上汽集团,助力韶钢、中广核、中航通飞优化产业结构,布局规模将超6000亿元的“基金航母”,服务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成立11年来,作为我省唯一的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恒健控股公司凭借其优质资产、良好信用评级和丰富的融资手段,共筹资近600亿元,在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省国资委的领导下,其经过多年探索,更是在全国率先打造出“产业规划+资本结构优化+机制激活+证券化”的国企改革广东模式。
“我们将继续做好国资‘专业操盘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资源和行业要素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恒健控股公司总经理唐军表示,新时代的恒健控股公司将继续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部署的重大发展任务,力争在新一轮国资布局结构调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勇立潮头。
风雨兼程十一载
资本运营砥砺荏苒
“恒健的11年,历经坎坷,但发展飞速。”回顾公司的发展历程,唐军这样总结,“经过5年艰苦摸索、3年平台搭建、3年快速发展,我们才走到今天。”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才开始逐步明确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而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早在2007年就预见了国企改革的未来趋势,主动尝试让国资管理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于是,在广东省国资委的出资支持下,恒健控股公司衔命而生。公司成立伊始便被赋予了优化省属企业存量资产、实现国资保值增值的重要任务。
不过,相比于当前2800多亿元的总资产,恒健控股公司成立之初,注册资本金只有5000万元,政策支持和各方面资源也未能及时到位,平台职能难以充分发挥。
面对重重困境,恒健控股公司依然坚定谋转机。期间,积极帮助省属企业整合产业链,推动广弘、广业两家省属企业取得上市公司宝贵资源;助力粤企应对金融危机余震,发行中期票据100亿元,成功搭建省级融资平台;定向增发上市公司,扶持了不少战略性产业,为广东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后,在恒健控股公司快速成长的时间轴上,增资韶关钢铁(以下简称“韶钢”)又成为了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公司成功踏上产融结合新征程。
2016年,恒健控股公司增资16亿元,连同宝钢集团的17亿元,推动处于困境的韶钢淘汰了100多万吨落后产能并更新换代了特钢生产线。“去年全年,韶钢实现了25亿的利润,等于我们一下收回了80%的投资额。”唐军颇为自豪地说,“这就是一次很成功的供给结构性侧改革案例”。
数据显示,11年来,恒健控股公司累计融资200亿元支持广东省重大战略项目建设,为广东各地市发展共提供190亿元,为广东国有企业发展和省属企业发展提供105亿元,为中央企业在粤发展提供130亿元,同时,还用20亿元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切实发挥了“广东省产业运营商”作用。
设立国企重组发展基金
创新国企改革广东模式
“过去,我朝九晚五上下班,完成股东考核就觉得工作做好了。但现在,时刻有‘四双眼睛’在盯着我,让我意识到了身上背负的关乎集团发展效益的重大责任。”广东一家国企的董事长这样描述国企改革后带给他的变化。他所说的“四双眼睛”之中,就有广东国有企业重组发展基金(以下简称“广东国发基金”)管理方。
作为经济大省和国企重镇,广东国资体量庞大,且亟待提升效率、盘活资源。就在2014年,中央密集出台各类政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之际,广东敏锐地抓住改革契机,在2000多家省属二、三级企业中选择50家,分布于建工、能源、金融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按照“一企一策”试点创新体制机制。
“所谓改变体制机制,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最基础的比如:工资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高管能上能下。”唐军介绍。那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推进才有效果?广东省政府决定由广东省财政资金、恒健控股公司、省属企业、金融机构及其他有实力的投资机构出资,发起设立广东国有企业重组发展基金。“在省委、省政府设计的运营原则上,一定要用市场化的方式在试点企业中推进混合所有制,基金作为省国资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的配套措施,参与试点企业‘一企一策’方案制定与实施。”唐军说。
广东国发基金首创国企改革“母子”基金运作形式,遵循“加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支持创新转型、产业培育、证券化”的原则,开创了银企合作、产融合作、央企与省企合作等新模式。截至2017年底,其合计认缴39.11亿,完成入股18家、股份制改造15 家、员工持股18 家,累计投资金额近6亿元。
同时,为了扭转国企资本证券化水平低,不利于盘活国有资本、强化股东责任的局面,恒健控股公司还大力引导试点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当前,广东国发基金已完成约20家企业的培育,其中8家已挂牌新三板,5家已启动IPO上市,证券化工作成效显著。
目前,广东国发基金二期也已提上国企改革日程。相较于一期认缴的39.11亿元,新一轮基金初步规模扩大为200亿人民币,旨在加快推进省属企业专业化重组、整合优质资源、打造行业龙头。
再担改革尖兵重任
不让粤企“卡脖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我们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唐军说,国企改革不能简单喊口号,而应真切地以做好企业为核心目标,“要做成一流企业,我们总结出了一套广东模式:‘产业规划’,确定企业走向何处;‘资本结构优化’,确定企业需要什么资源;‘机制激活’,充分授权企业市场化经营;最后还要‘证券化’,把企业推向更高层次。”
今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提出了明确要求:“以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高国有资本回报为目标,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发展,实现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保值增值。”
“我们必须进一步聚合巨量社会资本,把国资做强做优做大。”唐军指出,未来恒健控股公司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着力促进产融结合,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力争在3-5年内形成规模超千亿的基金群,为改革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具体来看,“我们会在基金业务上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在设立更多的产业基金的同时,吸引包括国资、民资、外资在内的各种来源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到广东的经济建设中。”唐军补充道:“就像投资TCL做液晶面板一样,我们还要多做一些这样的事,让广东制造业不至于在一些关键领域被人家‘卡脖子’。”
展望未来,唐军已为恒健控股公司画下美好蓝图。下一步恒健将会继续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的领导下通过市场化方式发挥股东作用,做好国企改革的战略尖兵。一方面对授权持有和运营的国有股权进行管理、支持央企加大在粤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广东省重要产业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未来,我们一定会看到,广东有越来越多整体上市的省属一级集团。”唐军表示。
恒健大事记:
2007年,广东恒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10年,公司成功投资中联重科、TCL等定向增发项目,在中国资本市场树立起恒健品牌。
2011年,省政府与国务院国资委同意将省政府所持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股权和拟上市股份公司股权,划转公司持有。
2012年,广东省所持宝钢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股权和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股权划入公司。
2014年,南方电网38.4%股权入账,公司净资产规模进一步增大。
2015年,广东国有企业重组发展基金设立。
2017年,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设立。
2018年5月,广东粤澳合作发展基金设立。
2018年9月,广东省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设立。
【策划统筹】谢思佳 袁佩如
【记者】郭家轩
【实习生】郭静怡
【通讯员】吴晨华 李刚
【视频】姚志豪 莫丽婷
【校对】曹柏英
【作者】 郭家轩;姚志豪;莫丽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企业~国企动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