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扶霞来成都了!嗯?扶霞是谁?
她是一个英国姑娘,热爱中国菜,爱到写了好几本书。她会做麻婆豆腐、鱼香茄子、东坡肉、钟水饺等川菜,每年春节,都会在英国的家里做一道和生肖扣题的中国菜。
她每年都会来中国两次,每次必然会回成都看看,这里有她热爱的老码头火锅、张老二凉粉、洞子口锅盔……还有她相识20多年的朋友。无论是苍蝇馆子里做菜的老厨师,送仙桥卖古玩的老板,还是望江楼掏耳朵的师傅,他们都记得扶霞,这个20多年前来川大留学的用生命热爱美食的有些奇怪有些疯狂有些可爱的姑娘。
扶霞·邓洛普
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成长在英国牛津,曾在剑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后来在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以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一九九四年,她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奖学金,在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一年。扶霞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逾二十年,著有《川菜食谱》《鱼翅与花椒》《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等饮食相关作品。她的美食著作曾荣获多项大奖,其中包括四次有“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The James Beard Awards)。
“我昨天去了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家,她做了胆水豆腐、木耳肉片等好几个菜,教我做了豆瓣酱。” 扶霞说起普通话来带点椒盐味,她一边讲一边从大大的随身包里掏出密密麻麻记满了美食笔记的笔记本,“你看,这次来我还和老师傅学做了什锦酥肉。”
像这样的笔记本,扶霞还有很多,这么多年来,她对中国菜一直都保有旺盛的学习激情。
扶霞川菜笔记
扶霞在纽约获得“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The James Beard Awards)
扶霞与成都的结缘始于1993年,那年她去拉萨旅游,回程在成都中转时玩耍了几天,被这里的鱼香茄子、豆瓣酱红烧鱼、火爆腰花和花椒的香味震撼到了,不久后她选择来到四川大学留学。“堂而皇之的理由当然都是为了学术研究,事实上,我只是想住在一个有很多美食的地方,哈哈。”
至今,扶霞很庆幸当时选择了成都,因为这个选择几乎改变了她之后的人生轨迹。“每次来到这里我都有回成都的感觉,那段留学的日子,是我这辈子度过的最愉快的一年半,我在这里交了很多朋友,找到了我生活的目的”。
什么目的?吃货人生啊。
扶霞在川大如鱼得水的吃货生活,可以从下文中看出:
不远的地方,就在大学办公楼后面,有个小摊,我动动鼻子就能找得到。小摊卖的是军屯锅魁,用面团卷起压扁的饼子,中间裹着碎肉和小葱,再撒点花椒,天堂般的香味能飘满整个校园。摊主是两口子,年纪有点儿大了,各司其职,互相不咋个说话。女的揉好面,掰成小团,再在油光光的菜板上搓成圆球,然后拿手掌后部把每个球擀成长舌一样的面饼,遍抹猪油,精确地撒上点香麻味儿的碎肉,最后卷起压成圆形递给她男人。男的把面饼在热油上煎得金黄,然后放进鏊子下面的炉膛里,沿边上摆成一圈,把外皮烤得焦香。趁热吃,一口咬下去油脆脆的,里头的面又有嚼劲,味道也丰富可口,花椒刺得你双唇麻酥酥的,像在跳舞。在这么一个阴湿的秋天,还有比这更美妙的早餐吗?
——节选自《鱼翅与花椒》
扶霞爱起川菜来可不止停留在吃,她还花了3个月的时间,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专业厨艺,要知道,她可是四川烹专第一名外国学生!
扶霞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厨
回国后,扶霞出了《川菜食谱》《鱼翅与花椒》《鱼米之乡:中国江南菜》等饮食相关作品,其中《鱼翅与花椒》这本原本是为了让西方人读懂中国菜的书,2008年在英国出版后,深受全世界读者喜爱,很多人说这个英国人比中国人还懂中国饮食。
扶霞和《鱼翅与花椒》翻译者何雨珈
其实,这本书广受好评是必然,书中的菜谱部分是扶霞反复研究尝试才写出来的,因为大厨说的调味品少许、适量,她实在是搞不清楚,非得亲自弄个明明白白。此外,她还查阅了大量饮食典籍、资料,以非常严谨专业的态度来撑起来整本书的鲜活与有趣。
扶霞在成都新书签售活动现场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扶霞做的鱼香茄子
扶霞做的峨眉豆腐脑
扶霞做的家常菜
扶霞做的素麻婆豆腐
在这本书里,透过风味表象的记述,读者可以深度了解中国,这个传统深厚同时正经历巨变的东方国度。
扶霞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成都二环路内磨子桥还有一块有农人耕种的土地,城市很小,有很多小作坊做烤鸭、豆腐什么的,还有很多懒洋洋的老茶馆,城里都可以看到拉着猪啊鸡啊白菜、萝卜的货车。
她喜欢那时候的成都,就像喜欢那时候的自己——一个胆大的什么都敢吃的疯丫头。
扶霞手机里的美食
在研究了中国饮食文化20多年后的今天,扶霞说她目前在计划写一本新的书,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呈现饮食世界的琳琅满目。
在吃遍世界美食的扶霞字典里,她最爱的菜系是川菜和杭州菜,最爱的菜品是麻婆豆腐、鱼香茄子、东坡肉。每次下厨请客,扶霞必然会做一道麻婆豆腐。哦,对了,她还自创了扶霞方便面。做法如下:将面条煮熟捞起,加酱油、醋、花椒面、葱花调味,盖一个煎蛋,加一点橄榄菜,灵魂是扶霞自己做的红油。
“川菜的刀工对我做沙拉影响很大,我一定要把每种原材料切得很好看。用四川的红油拌沙拉也很好吃呀。”扶霞说她是天生的吃货,“我妈妈说我婴儿时候第一次吃到奶以外的食物,我的脸都要笑烂了哈哈哈。”
扶霞用中国刀工雕刻的圣诞树
1996年从川大留学完回国后,扶霞常常在家里做宫保鸡丁、钟水饺等请朋友们来吃,他们都觉得好吃得不得了。直到现在,她每次来成都必然会带些川菜调料回去,郫县豆瓣是重点,花椒是重点中的重点。
为了承载对川菜的真爱,扶霞在英国的家里有一个专门的中式厨房,最近她刚刚重新装修了一下,她还在炉子上方摆了中国的灶神,在墙上安了菜刀架,安了大功率的抽油烟机。云南的汽锅、绍兴的酒壶、四川的筲箕、上好的竹子做的调料罐……扶霞的中式厨房可能比你我家的厨房都还要中式。
扶霞在她英国的中式厨房里
扶霞供的灶神
扶霞很喜欢用的筲(shao)箕(ji)
扶霞用惯了的菜板和菜刀
如今,扶霞的主要工作是写作、演讲、做川菜顾问,而所有的一切都和吃相关。她依然常常下厨请客,最近她炖了个汤邀朋友来喝,四川土鸡、云南松茸、西班牙火腿放到砂锅里咕咕炖上半天,她的英国朋友不太喜欢,她的中国朋友赞不绝口,口味差异始终存在,而扶霞有个世界胃。
更多书中精彩片段
担担面是土生土长的成都街头小吃,名字来源于挑着扁担的传统街头货郎。“担”是个动词,意思是“挑扁担”。成都的老人们还记得那些卖面人的吆喝,“担担面!担担面!”的声音传遍成都古老的小街小巷。只要有客上门,货郎们就放下担子,支起炉子,烧好水,摆好碗筷和一罐罐调味料。各家的仆人听到他们吆喝,就从那些老旧的木房子中跑出来,站在门口,帮主人叫面吃。正在茶馆里“修长城”的麻将搭子,会暂停牌局,出去吃一碗再说。行人也会停下来,“吸溜吸溜”地吃个面。面都是一小碗一小碗的,每次一两,刚好能垫垫肚子、顶顶饱,而且特别便宜,基本上什么人都买得起。
要把这香料介绍给对它并不熟悉的人,我也制定了更好的策略。核心是心理准备(“您坐得舒服吗?我来解释一下……”)一定要让对方准确遵循你的指导。“把这颗花椒子放进嘴里,先放在嘴前端咬个两三次,然后马上吐出来!不要一直嚼一直嚼,想着怎么没什么味道,等有味道你就受不了了(麻酥酥的刺痛感差不多要十秒左右才会浮现)。现在坐好了,等着!”这种温柔的办法比较容易得人心,再加上那种野性而新奇的感觉,我见证了很多朋友臣服于花椒的魅力。
对调味的重视让川菜成为自信而生机勃勃的菜系。它不用特别依赖就地取材,这一点不像中国东部的菜系,十分需要当地的水产蔬菜与河鲜:做蟹粉豆腐就必须用大闸蟹,但鱼香味和煳辣味可以应用于任何食材。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和中国别的地方相比,四川人思想更开放、性格更直率:他们不用担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会剥夺自我身份的认同。面对外面的世界,浇上一勺鱼香酱汁,就变成四川的了。
——节选自《鱼翅与花椒》
文:范书
图:受访者提供
部分图片源自:thegannet.com 摄影:Laura McCluskey
编辑:棐溪
漫成都小编微信:jinshabnmama20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