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头条记者 张莹
徐传化老先生在助手的陪同下,缓缓走进会议室。已届朝枝之年的他,依旧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四十载改革开放,半生商海沉浮,徐老从未停下脚步。近日,记者跟随“浙商文化寻根之旅”走进传化,参观传化集团展厅,探访传化集团创始人徐传化。
敢喝头口水、敢做第一人
走进传化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一辆老式单杠、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它陪伴了徐传化一路披星戴月。在改革开放前后,徐传化就凭借着这辆自行车,卖点自己地里出产的东西,搞点小贩运补贴家用。
80年代初,他偶然在上海发现“苗木热”的商机,就东拼西凑了4000元买下了800棵龙柏。4000元,在那个以“万元户”为荣的年代可是一笔了不得的巨款。在村里大片大片种植蔬菜瓜果的田地间,这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龙柏林,好不壮观。
待苗木长成,新湾苗场里的人过来收购,整整卖了7万元。“别人家的自留地都种粮食,只有我们家的种经济作物,种中草药,那时候种草药的很少,能卖不少钱。”
苗木卖得好,徐家因此攒下好几万块钱。怎么用?他决定在全宁围造一座比谁家都要高,都要漂亮气派的楼房,“三层,六间,全玻门”。这在全村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度成了村里标志性建筑。
富贵险中求。事事争先,样样好强的他在当地创下了十八个“喝头口水”的记录:第一个参加农村合作社、第一个装广播、第一个买起了崭新的“永久”和 “飞鸽”牌自行车、第一个买私人电话、第一个添置起缝纫机,沿江六十里路上第一个盖楼房……
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生机勃勃地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手头也越来越宽裕。
“点了一把火”创办传化
正当徐家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病让他措手不及。
1985年徐传化的小儿子徐冠巨突然病倒了,病情来势汹汹,经省城一家权威医院诊断为溶血性贫血,按照当时的国内医学水平,难以治愈。祸不单行,当时他工作的磷肥厂也倒闭破产,只能被迫退休,每月仅靠52元退休金过活。
在家里负债、儿子生病的节骨眼上,没了生活来源对徐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深切感受到山穷水尽的无望和日夜焦灼的忧虑,办厂子,做生意成了他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
而在当时的宁围镇上,已不乏有办厂发家致富的例子。同是农民出身的鲁冠球,那时已经承包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并连年超额完成指标。这无疑增加了徐传化办厂的信心,办厂的春天来了。
后来,在机缘巧合下他结识了在电化厂专搞化工研究的洪师傅,决定开始尝试做液体皂。“第一步走得很难”徐老感叹着初办厂时的艰难。
当时大部分物资都是按计划生产的,基本由国有企业垄断生产的销售渠道。一般百姓拿着钱也很难买到。他一趟趟往萧山五交化公司跑,终于陆陆续续的凑齐了生产液体皂的所有原料。
凑齐了原材料,办许可证成了眼前的又一个难题。尽管当时中央的政策允许私营经济发展,但是在萧山宁围要以个人名义办厂还不是一件容易事。1986年国庆节,他找到了当地工办主任,提出办厂申请。对方直截了当的告诉他,办厂是不允许的,除非是集体的。徐传化听后赶忙回到家,向邻居借来七八个印章,盖到办厂申请书上。这才得了批准。
1986年11月, “萧山宁围宁新合作净洗剂厂”成立,这也是后来传化集团的前身。52周岁的徐传化从此开始了创业路。
因为价格低于市面上液体皂的零售价,徐家的液体皂销量很好,每天都能卖个精光。人手不够,他又发动亲戚朋友和乡亲们帮忙零售,而他自己则跑到供销社推销。“都是我自己跑营销,”虽然不识字,但他重信守诺的品质和能说会道的本领总能为他拉来了不少客户。
很快,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厂里的生命线全部捏在“星期天工程师”洪师傅手中,一旦他不做,厂子就维持不下去了。为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他只好“偷师学艺”。结果“液体皂是做出来了,但就像水一样。大家都以为这是次品,根本卖不出去。”徐传化回忆道。
之后,他注意到洪师傅制作液体皂时,都会使用一种装在瓶子里的“神奇的”白色粉末,一撒入液体皂就有了稠度。苦于不知道白色粉末为何物,他偷偷的取了一点跑到其他化工厂询问。谁知,对方要价2000元才肯告诉他。徐传化咬咬牙付了这笔巨款,结果对方告知的答案让他差点气晕过去。盐!拿两千块钱——跟书本那么厚、人家光是数都花了一枝烟功夫的钞票,却只换了这么个字。现在想起来,他还是觉得不甘心。
经过“2000块钱一勺盐”后,他和儿子意识到知识与科技的重要性,开始自主研发高效助洗剂。终于在1990年经过数千次试验,研制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901特效去油灵”,一时间覆盖了大半个萧绍地区的印染洗涤剂市场。
厂子发展渐成气候,家里的负债也还清了,徐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到了1989年,“姓资还是姓社”、私营企业该不该发展的话题在社会上争论不休,也让地方政府不知如何对待私营企业。在这样的形势下,该不该继续办厂?徐传化陷入迷茫与纠结。
正当他踌躇不前时,宁围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授予了他“镇劳动模范”的称号,还为他颁发了一朵大红花和一大张奖状。这让他彻底打消顾虑,也坚定了把厂办好的决心。
不久后,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廓清了社会对个私企业发展问题的迷雾,私营经济发展的春风拂来。为响应中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号召,传化公司开始从家庭化向社会化转变,延揽社会上的高素质人才。对知识、人才的尊重和对企业发展的远见让他对有能力的年轻人充满信心。
徐传化从52岁开始走过的这条创业路,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生动写照。1995年,浙江传化化学集团成立。从家庭小作坊到涉足多领域的现代化集团,徐传化一步一坎,胼手胝足开创的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接班得早,接班得好”
就像所有的父子关系一样,所有的儿子都会长大,所有的父亲都会老去,终将迎来一场更适合彼此的换位与平衡。父子守传化,成了独属于徐传化和徐冠巨父子俩的荣耀和传承。
从1993年开始,徐传化就陆续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移交到两个儿子和公司高层团队。2001年,39岁的徐冠巨从父亲手中正式接过传化集团董事长职务。这场交棒对于父子俩和传化来说,都意味着一次历史性的重生。
传化集团现任董事长徐冠巨从小将父亲作为自己的榜样。当同龄的少年都早已扔掉了书包,跟随父母一起下地挣工分的时候,徐冠巨在父亲的坚持和鞭策下完成学业。为了给他治病,父亲毅然选择办厂创业,带着全家走出困境。
徐冠巨说:“父亲是传化事业的开创者。有开放的意识,敢喝头口水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包容失败的胸怀。他的精神将成为全体传化人一笔共同的财富,也将永远激励着全体传化人不断前进。”
如今,儿子已成为父亲的自豪。在儿子徐冠巨任职董事长后,传化集团的发展越来越快,于2004年在深交所上市交易,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首家上市公司。如今的传化已成长为涵盖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城、投资五大事业板块,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多元化现代企业集团。“要是冠巨不接我的班,传化集团哪里能发展到今天这一步?”
而这一退也让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徐传化有了大把的空闲时间追求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艺术梦”。“公司里很多事情我都不必再操心,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起早贪黑,这时候心里就惦记着这辈子唯一的爱好——文艺。”
在家人的支持下,2000年初传化艺术团正式成立。创办一个艺术团,一切从零开始,其复杂程度不亚于再一次创业。从选场地、找演员、买设备到培训、编排、联系演出……所有的事务徐老都乐此不疲的忙前忙后。
谈到自己在传化艺术团的工作,徐老像孩子般兴奋。“这些年来,我学会了拉二胡、拉胡琴、吹笛子、弹琵琶,最近几年又学会了口技、做魔术。”
迄今为止,传化艺术团举办的大大小小2000多场演出,足迹已经覆盖省内各地县市和乡镇,扩展到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所有公益演出的费用均有传化集团和徐老自己承担。这也成了他这辈子做过的“最奢侈的事”。
从创办传化艺术团到现在,甚至比办企业的时候更忙。已经84岁高龄的徐老从没有停下脚步,还将继续走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