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谷位于贵州省习水县三岔河,面积达30平方公里。地处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北面与重庆江津四面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山之隔。清代实业家袁锦道在丹霞谷创办工厂、作坊48间,遗迹尚存。并于嘉庆十五年''不惜锱铢,请匠鸠工,穿崖凿壁''建成的望仙台石窟,造型精美,技艺精湛,被誉为贵州第一石窟。
袁锦道出生于清乾隆四年(1739),名翔之,字宗圣,清代怀阳县丁山里(今习水县三岔河乡)人,祖籍江西省泸陵县,其先辈袁世盟是宋端平初朝中一员大将,其后被派遣到习水镇守边疆,朝廷又命“留世盟镇其土”,于是袁世盟奉旨长期居黔北而未返江西,其子孙代代相传,锦道便是袁世盟的第二十代子孙。
石碑上袁锦道雕像
袁锦道青少年时期苦读诗书,但列强入侵、国弱民穷的社会现实,使他科举之梦破灭。于是弃文从商,兴办实业。袁锦道选择兴办实业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三岔河”。起初是从生产扁担、香扦、筷子等普遍百姓常用的生活用品的作坊开始,逐步办起铜厂、铁厂、铧厂、银具厂、锅厂、铸币厂等46间工厂。又办了一间纸厂和一间香菌厂,共48间。
由于袁锦道经营有方,产业越来越兴旺。袁锦道为使自己的产品打入重庆市场,扩大影响,促进销售,在重庆沙坪坝设了两处商号,当时称为调铺子 。随着产业的发展,物资运量增大,来往客商增多,原来的山间羊肠小道很不适应。于是,袁锦道又开始了大规模的筑路工程。他先后修筑道路百余公里,其中石板大道30余公里,使厂与厂间相通,各厂与其住宅间相连,并通往周边地区。
清嘉庆十一年(1806),袁锦道的修路工程全面完成,老百姓十分满意,鸣炮为其庆功。他为了功垂后人,在三岔河通往重庆大道上的大溪沟和两岔河各立一座2米多高款式一样的“善功志庆”碑,碑成六棱形,正面上部刻有袁锦道坐像,像上方刻有“功垂千古”四字。其姻家眷弟何以说题写碑文,碑文共188字,阴刻、直书、楷体,记述了通川大道的起止和途经主要地点,道路的险阻,袁锦道修路的艰辛。
嘉庆十一年(1806),袁锦道已是67岁的老人,他开始修建望乡台石窟寺,既可垂暮之年在此拜佛诵经、颐养天年,又可德昭子孙、以遗不朽之名。望乡台石窟寺建于三岔河上纸厂南岸约20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离岩顶20余米,坐南向北,前临深渊,后倚绝壁。窟中的造像均着明代朝服,不知袁锦道用意如何?
站在望仙台上,举目眺望着四周古木参天的大树,前临绝壁的峡谷山间流水潺潺,苍山叠翠,云缠雾卷,似空谷无人,又临众人之间。遥想200多年前那个那个与世隔绝、自我封闭的黔北山村,古代青年袁锦道毅然摒弃科举的道路,在家乡三岔河的九沟十八岔兴办实业、开山修路、建望乡台石窟,这都是常人办不到的。但袁锦道敢为人先的开拓勇气,把毕生精力都献给黔北家乡开发、开放和发展的奉献精神,办实业、兴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不朽功绩,在全贵州乃至全国也是不多的,是值得肯定、学习和颂扬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