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就拿太原来说,60岁以上老年人口6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是全省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人口深度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正在促使我市加大养老在公共政策中的权重。
80、90后这代人压力真的很大,小时候赶上了计划生育,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独生,虽然有一大家子宠爱,但是步入而立之年之后,上有老下有小,而且上面的老人还不止一个,一般至少四个,更有甚者为八个。如何赡养老人,如何让老人安享度过晚年成为当前的紧要问题。
太原政府正在不遗余力的修建养老院,尽可能按片区开设,一来减轻儿女们的负担,二来养老院人比较多,不至于太闷,而且这里有专业的看护和医生,方便及时解决老人的问题。虽然想的也算周到,但与古代相比,还是不够好。
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没有养老金、退休金,但是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可不少,除了家庭养老,还有各类养老机构,以及各种针对困难家庭的特殊照顾。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1、赡养老人可以免罪。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赡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制度规定,如果犯人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甚至会为了更好的赡养老人,赦免了一些罪行不太严重的犯人。
2、老人地位高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生于平民家庭,深知百姓疾苦,对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即位之后,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品行善良的80岁以上的贫穷老人,当地政府每月要赠送大米近100斤、猪肉5斤、酒60斤等。
3、奉养父母态度要好。在唐代,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还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奉养老人时要和颜悦色,不能让老人不开心。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更是严苛,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
4、古代也有养老院。古代人较高的死亡率和较短的寿命,注定了相当数量的老人没有后代。521年,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设立“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更为普遍,当时称为“悲田院”。
5、国家照顾长寿人
西汉初年,政府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养老福利政策,对贫穷老人赠麻布、绸布等多种衣料。东汉皇帝刘秀还下令,对贫穷的老人给予粮食补贴。三国时期,曹操曾下令,年满七十岁的老妇,如果没有丈夫和儿子,或者已经死亡的,国家会赡养。
古人特别重视孝道,父母在不远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都是孝顺父母的言行,孝顺老人就是孝顺未来的自己,好好对待老人,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