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父母享受慢的艺术》这本书中讲了一个“从慈母到毁灭者”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学女教师,为了她天才的儿子辞去工作做了全职妈妈。当有一天她的儿子因流连网吧而彻夜不归,她想尽办法也没有效果时,她绝望了。当她最后一次在网吧找到儿子,在众人非议的目光下,牵着儿子的手默默走回家。之后,她强行抱着儿子从高层的窗户一跃而下……
故事中的妈妈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可这真的是爱吗?为什么她的爱会导致自己和孩子的毁灭呢?
我们要来思考关于爱的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你的爱真的是爱吗?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成长,恨不得今年考试100分,明天就能弹得了一首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歌,后天就能跑800米……。没有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但是父母的真爱应该是无条件的,爱的是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他的行为和表现。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懂得,无论他们犯了多大的错误,有多么失败,父母的爱永不离开他。可假爱是有条件的,爱的是孩子的表现和结果,“如果你怎么样我就爱你”,“因为你如何所以我爱你”。
2、爱,要不要赚取?
孩童时代的一切“麻烦”,都从苦苦赚取、赢得父母的爱开始。父母可以向自己问几个挑战性的问题:你的孩子在你面前,是需要用表现来赚取爱,还是做他真实的自己?当你的孩子表现好时,你可以爱他,当他带给你伤害、挫败感时,你还爱不爱他?你还和他站在一起吗?父母也可以问孩子两个问题:你觉得爸爸妈妈爱你吗?当你犯了个很大的错误,你觉得爸爸妈妈还爱你吗?无论你的回答与孩子的回答是怎样的,从现在开始,让你的孩子知道:他不需要装,也不需要靠表现来赚取爱,父母对他的爱永不会减少。
3、爱的动机是什么?
通常,当我们听到“我爱你”这三个字时,要很小心,因为这三个字后面隐藏着三种不同的动机:一种是交换式的爱,我爱你,你也要爱我,我爱你这么多,为什么你让我难过?第二种是恐惧式的爱,因为畏惧而不得不表现出爱的样子。第三种是分享式的爱,当你被爱充满时,你就自然而然地想分给别人,得不到回应也没有关系。这种分享式的爱,付出的人心甘乐意,接收的人没有压力,其动机是分享恩典。
其实,养孩子是个绝好的机会,让爸爸妈妈们审视自我、除去沉疴,踏上自由之旅。
这个过程,要慢慢来,靠着爱,活出爱。
11月16日21:00大V店妈妈商学院讲师、亲子根基家庭顾问李晖老师将为大家分享《远离教育的功利和浮躁 做沉住气的父母》,做从容不迫的父母。
讲师介绍:
李晖是亲子根基家庭顾问、作家、两个孩子的妈妈。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院。
她是亲子教育类杂志和公众号的专栏作者,著有《做父母享受慢的艺术》一书。 从事与教育领域相关的写作20余年,曾有8年关注问题家庭和问题少年,作品屡获北京市新闻报道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