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匈奴总算搞定,而且长城也在着手建造,那么南方那边也该收拾一下了。
“北达子,南蛮子”么。
这是中原人民自古对南、北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部落的蔑称。
当然现在民族大融合,全国一家亲了,就不能再有这种不合时宜的观念了。
什么民族歧视,地狱攻击就更要不得了。
否则就是破坏民族大团结,违反《反分裂法》了,哈哈,有点言重了,没吓到你吧。
不过古代由于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发展严重滞后,很多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所以这种歧视确实普遍严重存在。
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百越“就是如此。
为什么叫百越呢?
商周时期,长江下游一带的越国人被称为”越人“,与秦人、楚人的意思差不多。
春秋时期,越族人曾参与中原的争霸,称雄一时,是形成汉民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越人也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另外越人的冶炼技术在同时期民族中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有欧冶子、干将、莫邪等。
到了秦汉时期,越人是指越国分化出来的,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
因为他们分布较广,分散众多,所以被称为”百越“。
百越大体分为东越、闽越、南越、西瓯等几个部分。
东越也称为东瓯或瓯越,主要居住在今天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心;
闽越主要活动在以今天福建福州为中心的地区,基本在福建省境内;
南越主要分布在今天广东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以及今天越南的北部一带;
西瓯的势力范围主要包括今天广东西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
南方的朋友,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对照地图看看自己属于哪个越。
由于远离中原,交通又极为不发达,受山川所分隔,越人的文化水平和社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到秦灭六国的时候,多数地区才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阶段,但是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社会的社会习俗、文化习俗和生活习俗。
为了拓广领土,建立大秦帝国,秦始皇野心勃勃,其实早在统一六国的战争结束后的当年,就派主管国家军事的太尉屠雎率领五十万大军出击百越,欲将这里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屠雎这家伙虽然没有王翦、蒙恬这些秦朝名将在历史上名气大,但是军事才能还是有点的,只是后面战死沙场了。
他首先针对百越的各个部分居住分散、不擅大规模作战的特点制定了一个总的进攻战略。
就是分路进军,遇到强敌再合兵攻击。
于是秦军共兵分五路进军:
东边一路从今天江西省向东出发,进攻东瓯和闽越。
中间两路的任务是攻取南越。
其中,
一路经今天江西省南昌,跨过大庾岭后进入广东省北部;
另一路经今天湖南省长沙,沿着骑田岭直接攻击广东省中南部番禹地区;
西边两路则从今天广西省进取西瓯。
其中,
一路由萌渚岭进入今天贺州市;
另一路经越城岭进入今天桂林。
这样的战略战术规划应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不过实际进攻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战况的分化。
秦军东路军进展顺利,出兵当年就征服了东瓯和闽瓯地区,在这里设置了闽中郡。
但其余四路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挫折。
主要原因就是山高路险、河道纵横,这些地方的越人各部落抵抗比较顽强。
另外最重要的是行军作战及军粮的运输极为困难。
所以相持了三年未能取得有效进展。
这个时候,为了解决军粮的供应问题,秦始皇就派负责纪检工作的监御史禄去前线考察,找出病因。
史禄的名字史书记载的不太清楚,只说是监御史禄,很显然监御史是个官名,所以后人就叫他”史禄“。
史禄这个人不简单,一个搞纪检工作的,本职责任是专替皇帝收拾那些不听话的、搞腐败的大臣。
但是史禄到了前线没有去整人,也没有乱发号令,而是深入实地调差研究,搞地质水利勘察去了。
所以做纪检审计工作的也应该熟知业务,不能脱离实际想当然,否则贻笑大方,失去公信力。
正如毛主席所倡导的那样: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史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今天广西兴安县境内有两条河流非常有特点。
这两天河流就是始安河和双女井溪。
其中,
始安河是漓江的支流;
双女井溪是湘江的支流。
始安河距离双女井溪入湘江的地方,按照现在的长度单位测算仅有1.5公里。
不仅如此,两河的水位差也不过五六米。
更重要的是,两水之间的分水岭相对高度只有二十至三十米。
史禄决定利用这一有利的自然趋势,修凿一条渠道,解决军粮运输问题。
于是史禄就向秦始皇打报告,把自己的调查研究以及解决方案做了汇报。
秦始皇恰好这个时候正在湘江上游出巡,我们前面有说过。
他看到史禄的报告,非常满意,认为史禄的调查研究搞得很不错,就做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的决定。
有了秦始皇这个老大的支持,史禄摇身变成了水利专家。
他开始调集军队,征集民工,在今天兴安县东南筑起了一道水坝,拦住湘江水,使之提高六米左右的水位。
同时开凿一条总长三十四公里的运河,将始安河和双女江溪两河沟通起来,将湘江和漓江两江沟通起来。
为了方便行船,运河采取迂回行进的办法,以平缓水势。
整个运河分南渠和北渠两部分。
其中,
南渠连漓江,长三十公里,其中有四点五公里全用人工开凿,其余则利用原有河道;
北渠入湘江,长约四公里。
漓江又名灵河,这条运河因而得名灵渠,也称兴安运河。
由于是秦朝时开凿的,又叫秦凿渠。
这样的工程现在看来难度一般,但是在当时一无先进机械,二无炸药的条件下,全凭双手和简单工具进行开山凿河难度可想而知。
两千年来,灵渠一直作为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沟通了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交通往来,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更为中原政权在这里建立统治奠定了基础。
有机会大家可以现场去观摩一下,你就会感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并引以为傲!
大约在始皇二十八年,史禄修筑灵渠的工程竣工,自此解决了秦军后勤补给的运输问题。
那么这样秦军就能够顺利南下,统一岭南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