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法国巴黎北火车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电厂,标志着电力时代的到来。仅仅在4年之后的1879年,上海公共租界内就点亮了中国第一盏电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工程师毕晓浦在乍浦路一幢仓库里,以10马力蒸汽机为动力,带动自激式直流发电机发电,点燃碳极弧光灯。
1882年6月,美国纽约珠街电厂建立,是美国也是世界第一座商业发电厂,为城市提供电力照明。7月26日,中国第一家发电公司——上海电气公司,与美国相隔1个月宣告成立,要比日本东京电灯公司早了5年,其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属世界前列,成为上海城市近代化强有力的推进器。尽管这是由英国人建立的,但它标志着中国与世界强国几乎同步开始使用电力,与世界一起揭开光明时代,与世界同步启迪动力源泉的历史。(为了纪念这一时刻,国家电网馆确定2010年7月26日为馆日)
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在台北市东门创设兴市公司,装置小型蒸汽发电机燃煤发电,并在巡抚、各官署装置电灯,若干街道开设路灯照明。同年,北平、天津、广州也开始供电。
1890年,旅美国华侨黄秉常在美国华侨中集资40万美元,成立“广州电灯公司”。 广州电灯公司引进美国技术设备,并聘请美国技术人员雇佣华工在广州建电厂,用两台100匹马力的发动机发电,为广州40条街道上的700多盏电灯供电,使羊城变成了“不夜城”。这是我国第一家侨资电灯公司,也是最早的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发电厂。由于电费过贵,发电量超过当地用电量,造成电力浪费,效益不好,最终在1899年关闭,改为锯木厂。
1898年,一个叫朴尔斯曼的德国人在德国胶澳租借地胶州湾东岸(现在的河南路与天津路路口处)荒滩上建起了一座简易的临时发电厂,装设2台50马力移动式燃油引擎发电机组,发电能力为75千瓦,主要供德国胶澳租借地的军事和督署机关用电。1899年,德国胶澳总督府把电力经营权特许给了德商库麦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库麦尔电气公司新建了青岛电灯厂,并于1900年开工建造一座大型的发电厂。不幸的是,库麦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发电厂建设刚开工一年,即宣告破产。据1900年10月至1901年10月的德国胶澳总督府《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记载:
那家电厂,在报告年度内,由于其坐落在德国的股份公司特许权所有者的破产,而遭到了损害。为了防止中断输电,海军当局与德国的两家最大的电气公司达成了一项协定,由这两家公司暂时用国库的经费继续送电。如何才能使问题得到最妥善的解决,有关方面正在协商中。
备忘录中提到的临时接手库麦尔发电厂的两大公司,其中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西门子公司。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西门子公司不看好租借地的市场,坚决不在租借地投资经营,最后还退出了租借地的供电业。德国胶澳殖民当局迫于无奈接管了发电厂。
“一战”期间,日本人接管电厂,改名为青岛发电所。面对日本人的野蛮行为,北洋政府多次交涉要求收回该电厂。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了电厂,命名为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在胶澳电气股份公司的经营下,青岛发电所不断扩大规模,增加设备,并于1934年新建四方发电所。抗战前,胶澳电气公司发电能力扩增到4.38万千瓦,是中国最大的自行经营的电灯公司。抗战期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发电厂。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政府经济部会同青岛市政府接管青岛电业,并着手恢复电厂发电。但直到1949年,该发电厂发电设备容量仅为35000千瓦,只恢复到1936年的发电能力。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独霸北京的电业。时任候补同知的冯恕为振兴民族电业,与一批官绅奏请清政府批准成立“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为今日北京电力公司前身)。
“华商”可谓中国最早的民族电业,该公司不收官银一股,不借外债一文,所筹450万股本全部都是国人自行筹资,让早已觊觎中国电业的外国商人无法染指。华商成立后,在前门西顺城街建前门西城根电厂。一期工程为三台蒸汽发电机组及两台锅炉,机组总容量300千瓦。经几次扩建,1910年全厂总容量为1035千瓦,是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最大的电厂。1919年,华商电灯公司在西郊石景山另建新厂。1922年,石景山电厂以33千伏电压向北京城区和南郊送电。到1936年,石景山发电分厂装机容量已达到3.2330万千瓦,拥有发电设备35035千瓦,是当时华北最大的发电厂,也是当时中国自行经营的第二大电灯公司,仅次于青岛胶澳电气公司。抗战期间,日军占有了华商电灯公司,改组为冀北电力公司。1940年日伪时期,华商电灯公司被强行收购股本宣告解散,组建伪华北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易名北京发电所。1945年日本投降时,全厂装机容量已达28.5万千瓦,一度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火电厂。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接管电业,成立冀北电力公司。北京发电所改为北平发电所,开始与津唐电网77千伏输电线路连接,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发电厂。北京和平解放后,电厂由人民政府接管,成为京津地区电力工业的基础。
1903年,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在唐山煤矿建发电厂。1906年,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建立了林西矿发电厂。该电厂共15台锅炉,3台1040千瓦蒸汽发电机组,总容量3120千瓦,是当时华北最大的发电厂。1916年林西电厂扩建为开滦中央电厂,并购入西屋公司1914年生产的七轮发电机2台,容量为3000千瓦,建成30千伏变电站一座,主要向唐山等地输电。1920开滦建成了自己的环型自备电网,建成唐山市也是河北省第一个电网。电网建成后,开滦中央电厂成为开滦的中心发电厂。到1932年,中央发电厂共有锅炉14台、发电机组5台,总装机容量达到29000千瓦,基本满足了当地电力需求。1935年开滦中央电厂发电量突破“一亿”大关,达到10775.5万千瓦时。抗战期间,该电厂落入日本人手里。
1910年,两江总督张人骏接受江南财政局提调许星璧建议在南京西华门外(原下关发电厂,大唐南京发电厂前身)用官款建成中国第一家官办公用电气事业——金陵电灯官厂。电厂发电后,主要向江宁将军府与两江总督府晚间照明供电。1912年,金陵电灯官厂改称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1919年在下关建立分厂,定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下关发电所,两所共有7台发电机组,总容量1656千瓦。1928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接管南京电灯厂,将电灯厂的本厂与分厂合并,更名为建设委员会首都电厂,成为与杭州闸口电厂、上海杨树浦电厂并称的江南三大发电厂,享有“全国模范电厂”的美誉。
辛亥革命前,中国电厂获得很大发展。1882到1911年,国内建成近80座电厂,发电设备总容量约有37000千瓦。其中民资占到了一半。1919年,全国共有115座电厂,其中88座电厂总容量为21589千瓦,发电量28615千瓦。
1932年,著名的电力专家陆法曾亲自设计了长江上第一条过江水底电缆,实现与浦口电厂互通电源。
陆法曾说:“凡是洋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办到。”
1933年下关发电所扩建,为了抵制德商西门子洋行的全程操纵,以陆法曾为首的电厂工程师们自行编制2台1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整套设计,并进行了设备订货的国际招标,成为我国电力史上的一大创举。1935年,陆法曾带领电厂技术工人踏勘、设计、架设当时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66千伏“京龙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电厂遭到损毁,电厂机关被迫向后方撤退,电厂留守工人拒不配合日军,电厂留守人员大部分惨遭杀害,首都电厂遭受了重创。抗战胜利后,为纪念罹难工友,在下关发电所大门花圃处,建造“殉难工友纪念碑”。经过短暂恢复,1948年,首都电厂装机容量为3.4万千瓦,实际发电能力2.4万千瓦时,全市用户达28000多户。1949年,国民政府企图炸毁首都电厂,电厂工人在中共地下组织的发动下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护厂斗争。电厂职工每人捐款两块银元购买煤炭,维持全市供电,以迎接解放。同时,电厂还派遣船只接运渡江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南京立下了战功。南京解放后,首都发电厂归于人民怀抱承担起南京地区供电,其供电一度占江苏省的三分之一。
1920年,江苏民族资本家施肇曾率团前往德国考察西门子公司等电工制造企业,回国后筹建震华发电厂(今天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前身—)。1923年,震华发电厂通过6千伏电力线路,为附近乡村农田排灌和碾米加工供电,标志着我国农村开始用电。1928年,震华发电厂由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接收,更名戚墅堰发电厂。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厂多次遭到日机轰炸。1937年,戚墅堰地区沦陷,戚墅堰发电厂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电厂。1947年,戚墅堰发电厂组装了我国第一座列车流动电站。1949年该厂装机容量达17100千瓦,号称“沪宁铁路的动力心脏”。建国后,该厂成为苏南地区最重要的电厂之一。
上海的杨树浦电厂是我国建造较早的大型火电厂,由英国商人投资建成。1924年,该厂容量已达12.1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2台,锅炉26台),为远东最大的火电厂。1949年,杨树浦电厂共有16台机组,总容量19.85万千瓦,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火电厂,占当时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0.5%。
自世界大战结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这段时间,中国电力工业有较快发展。
据国民政府全国电气事业指导委员会统计:1925年,全国发电厂已有456座,其中公营23座,民营414座,官商合办5座,中外合资4座,外资10座,总发电设备容量585424千瓦。
另据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1929年11月统计资料,不到4年时间,全国发电厂已从1925年的456座猛增到724座(其中企业自备电厂149座,占20.6%),发电设备容量达835366千瓦(其中企业自备电厂308126千瓦,占36.9%)。到1936年,中国发电设备容量增加到1365792千瓦,年发电量44.5亿千瓦时,总发电设备容量居世界第14位。全国除青海、新疆外,各种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的电厂和电力企业已遍及全国各省。
抗战时期,沿海地区及华中地区被日本占领,国民党统治区的发电能力大幅度下降。大后方发电总容量仅35505千瓦,比战前1936年减少了94%。面对敌人的封锁和轰炸,重庆政府开始了大后方电力工业建设。在从1940年到1945年5年时间在贫困落后的大后方筹建了19个单位的27个电厂,总计新增发电设备容量为28399千瓦满足了大后方生产生活需求。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了日伪电厂,内迁电厂纷纷回迁。中国电力工业获得较快发展。1946年发电量增至128万千瓦,1947年,全国发电设备容量10月统计为145.5088万千瓦,约为战前1936年的2.31倍。1949年初,全国发电设备容量达184.86万千瓦,其中火电168.52万千瓦,发电量为43亿千瓦时。
从1882年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电力工业经过了旧中国67年的艰难曲的发展,长期的动乱和中国工业的落后是中国电力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国电力工业仍不能和世界主要工业强国相比,但是67载中国电力工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为新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电力突飞猛进,目前我国装机容量达10.6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年发电量达4.8万亿千瓦时,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人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走完了从诞生到世界第一发电的一段光荣而曲折的道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