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两句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话出自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而写这首词的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
晏殊,抚州临川人。据说此人从小就聪明好学,5岁就能创作,七岁就能赋诗答对,被人誉为“临川一神童”。而晏殊的父母更是视若掌上明珠,悉心栽培。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这一年,晏殊十四岁。朝廷派大臣张知到江南一带巡视。张知来到临川后,听到了关于神童晏殊的传闻,于是召见了晏殊。
经过一番面试,张知认为小晏殊确实文思敏捷,才华非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便推荐他进京应试。
次年,14岁的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虽然晏殊只有14岁,但此人神色毫不胆摄,却从容不迫,挥笔成章,用笔很快完成了答卷。
当时的皇帝叫宋真宗。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宋真宗就是和大辽澶渊定盟的那位皇帝。
景德元年,辽朝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宋真宗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和解,史称“澶渊之盟”。
当宋真宗看了晏殊写的文章,十分赞赏,于是皇宫大殿召见晏殊。不过宋真宗见殿前站着的晏殊年龄还小,便赋诗一首考其智力。
宋真宗说:古月照水水长流,水伴古月度春秋。留得水光映古月,碧波荡漾见泛舟。
晏殊听后,略一思索,拱手以答:“回禀皇上,这其实是个字谜,沐梁城里举目可见。”此时一旁的大臣就看不明白了,于是议论纷纷。
这时,晏殊说这是一个“湖”字。
结果,宋真宗笑了,拍手称快,当即御笔一挥,赐尚未到弱冠之年的晏殊为“同进士”。
之后晏殊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直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