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1898.03.14~1982.02.26),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给其伯父张镇芳。张伯驹和末代皇帝溥仪的族兄溥侗、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并称“四公子”。张伯驹一生痴情传统文化,专心中国古代书画的收藏和保护。被文化界誉为“传奇式人物”。
张伯驹八岁入私塾,接受传统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读书识字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书法。而在中国古式传统教育中,学习书法也是有一定的程序的。一般,先从“描红”入门,待到一定程度,对汉字的间架结构有所了解之后,接下来就是临帖了。当然,是要从对临到背临,再到意临,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最后,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
毫无例外,张伯驹刚开始学习书法,也是按照这个传统方式进行的。他的楷书写的规规矩矩,主要学习钟繇。另外,张伯驹早期还钟情于王羲之,尤其对王羲之的《十七帖》是亦步亦趋,这从他早期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行笔刚劲洒脱,具有明显的王之书意。
然而,到了晚年,他的书风却为之一变,行笔如同春蚕吐丝,字形却似张开翅膀飞翔的鸟儿,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鸟羽体”。
张伯驹早期作品
张伯驹后期作品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张伯驹后期的“鸟羽体”书法,与其早期的书法风格,有着巨大的差别。虽然,“二王”的神韵犹在,但却几乎找不到《十七帖》的任何痕迹了。后来,就连他自己都说:“如果二百年后,有鉴定家视余五十岁以前之书,必谓为伪迹矣”。
那么,书风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到底是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张伯驹在四十年代,所收藏的那件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自书诗帖》。
上文中已提到,张伯驹早期一直学习钟繇和王羲之。然而,通过长时间对“钟王”的学习和临摹,他却老感觉自己的书法写的比较呆板僵硬,没有活气,始终缺少王羲之书法的神韵,并且一直难以突破这个“瓶颈”。
直到他得到《自书诗帖》之后,经过长时间的研读和临摹,终于茅塞顿开。这也使他真正理解了,学习王羲之书法神韵的要领所在。即他所说的:“盖取其貌,必先取其神,不求其似而便有似处;取其貌不取其神,求其似,而终不能似”。
在这之后,张伯驹便一直专心学习,并努力领悟蔡字之中的奥妙所在,最终便形成了他那如春蚕吐丝,鸟雀飞翔般的“鸟羽体”书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