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10月31日报道 2025年10月31日,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及第六代动力电池中心供热的地热能项目正式投运,标志着宝马集团全球能源战略在中国落下关键一子。
这场以中深层地热能为核心的本土化创新,从源头降低“新世代 ”车型的碳足迹,强化其在中国市场的绿色竞争力。该项目以100%非化石能源供热,不仅实现生产低碳转型,也为北方工业地区实现清洁供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本。
- 联合中国领先能源企业,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地热能系统正式投入运营
- 规划28口中深层地热井,覆盖约58万平方米供热面积,预计每年实现减碳18,000吨
- 采用“取热不取水”的创新井下换热技术,2900米地下取热同时保护本地水土
在 “双碳” 目标引领下,工业领域减碳已进入深水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依赖传统能源,成为区域减碳的核心痛点。沈阳作为典型的北方工业重镇,供暖周期长、碳排放强度高,如何平衡工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始终是城市转型的难题。宝马集团选择在此落地 “热土战略”,正是看中沈阳丰富的地热资源禀赋,更依托本土化创新技术,破解了工业大规模清洁供暖的行业困局。
华晨宝马地热能供热正式投运
宝马集团人力资源和员工关系董事霍思玫女士在投运仪式上表示:“随着沈阳生产基地地热能供暖项目的正式投运,我们正与来自政府和业界的合作伙伴共同树立前瞻性能源供应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项目充分体现了我们融合责任与创新的整体方法。我们深感自豪能够在中国发挥引领作用,并为实现全球与本地的资源保护目标作出长期贡献。”
宝马集团人力资源和员工关系董事霍思玫女士致辞
此次投运的地热能项目,展现了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平衡。项目采用 “井下换热技术”,深入地下2900米采集地热,通过同轴套管换热器实现闭式循环,真正做到 “取热不取水”。这一核心技术不仅避免了传统地热开发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更解决了浅层地源热泵在北方寒冷地区能效不足、占地过大的问题。按照规划,28口中深层地热井将覆盖58万平方米供热面积,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8000吨,相当于一辆汽车绕赤道行驶3000圈的排放量,环保效益显著。
华晨宝马地热能项目为动力总成工厂及第六代动力电池中心供热
长远来看,宝马“热土战略”的意义远超单个项目本身。当前,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从“产品电动化”向“全链低碳化”的转型,传统车企往往聚焦于车型电动化研发,却忽视了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治理。宝马的实践证明,能源结构转型是工业减碳的核心抓手,而中深层地热作为稳定、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相比,地热能不受天气影响,能提供全天候稳定供热,更适配工业生产的连续性需求。
这一项目更为北方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长期以来,北方工业地区清洁供暖面临技术不成熟、成本高、规模化难三大瓶颈。宝马地热能项目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运维成本,通过规模化开发提升效益,通过政企协同破解政策障碍,形成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生态友好”的三位一体模式。对于钢铁、机械、电子等其他高耗能行业,这一模式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有望推动地热资源在北方工业集群的规模化应用。
华晨宝马地热能项目为动力总成工厂及第六代动力电池中心供热
宝马的能源转型之路,彰显了跨国企业的战略远见与责任担当。其将可持续发展贯穿于全价值链,从供应链到生产环节,再到产品全生命周期,构建了多元化可再生能源矩阵。除了地热能,宝马还在风电开发、氢能应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推广等领域持续布局,形成了“技术领先、模式创新、全链协同”的转型路径。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低碳化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对产品碳足迹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全价值链减碳不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分项”,而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必修课”。宝马“热土战略”的落地,不仅为自身构建了绿色竞争壁垒,更倒逼行业重新审视能源转型的重要性,加速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随着技术不断迭代,中深层地热的开发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展。宝马集团的实践为行业树立了典范,期待更多企业加入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行列,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共同推动工业领域的能源革命,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转型中,谁能率先掌握清洁能源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而宝马的“热土战略”,无疑已迈出了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