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26日报道 一早就在全球“买买买”的吉利,在技术研发领域早已得到反哺。
基于近30年的造车沉淀,吉利已形成了由“五大造型中心、五大工程研发中心、五大试验区域、五大能源技术形式、五大AI智能生态圈”组成的全球化战略体系。
其中,吉利五大工程研发中心,分别设立于中国杭州及宁波、瑞典哥德堡、英国考文垂和德国法兰克福,构建起了吉利汽车集团强大的全球技术研发体系。
而位于瑞典哥德堡的吉利欧洲创新中心(Uni3)与瑞典研发中心(瑞研),正是这场技术突围的“核心引擎”。
可以说,这里不仅是吉利安全技术体系与全球架构的“源头”,也是中国智造与欧洲百年汽车工业基因深度融合的“试验田”。
吉利欧洲创新中心,全球研发网络的欧洲“支点”
在欧洲研发矩阵中,德研专注于底盘与性能调校,为吉利产品注入了世界领先的“欧式操控基因”。
而瑞研所在的Uni3,则是吉利在欧洲的“全能型前沿阵地”,集研发、设计、销售功能于一体,紧邻林德霍尔姆科技园。
园内不仅聚集了吉利瑞典全球设计中心、瑞典领克国际销售公司等多个吉利相关企业,还有丰田等大型企业及100多家初创企业,形成了以吉利为核心的技术中心、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也让吉利得以实时捕捉欧洲汽车产业的前沿动态。
当然,Uni3的价值,更体现在其“融贯中西”的底层逻辑中。“Uni”意为Universe(宇宙、开放、包容)、United(联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Unique(独特性,挑战惯例,与众不同)、University(学习和成长、尊重),而“3”则象征着“三生万物”,传递出“1+1>3” 的合作愿景。
哥德堡的地缘优势,也为瑞研的技术验证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漫长的寒冬可测试极端低温下的电池性能与车身密封性;周边的森林山地、海岸公路、冰雪路面,能一次性完成复杂复杂环境的底盘调校与防腐验证等;2小时航程覆盖欧洲主要市场的港口枢纽,降低了零部件进出口与实地测试的成本。
更关键的是,哥德堡聚集了沃尔沃、极星、博世等车企与顶级供应商,40%的瑞典汽车从业者在此扎根,再加上便于与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让瑞研2000余名来自40多个国家的工程师,得以站在“欧洲汽车工业的肩膀上”突破技术瓶颈。
瑞研,吉利全球架构的“诞生地”,安全技术的“摇篮”
从2013年以“中欧汽车技术中心(CEVT)”之名成立,到如今成为拥有2000余项专利的“前瞻技术高地”,瑞研最初由吉利与沃尔沃联合成立,是吉利安全技术的摇篮,也是吉利全球架构的诞生地。
作为吉利全球研发网络的关键支点,瑞研在智能辅助驾驶、动力技术、动态控制等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为吉利构建了“从架构到安全、从混动到智能”的技术功底。
这里创新开发的 CMA、SEA、GEA 等架构,已成为吉利、领克、极氪、沃尔沃等多品牌的 “共用技术底座”。其中CMA架构全球应用量超400万辆,从领克01(参数丨图片)到沃尔沃XC40,从极氪001到吉利星越 L,在同一架构下的车型,既能保持各自的品牌调性,又能共享顶级的安全与性能标准。
同时,依托与沃尔沃的深度协同,瑞研吸收了欧洲顶尖的安全开发理念,同时结合中国智能制造经验,打造了吉利独有的“全域安全体系”。
在自动驾驶安全领域,瑞研开发了全球首个面向 L2-L4级的“失效安全”方案:通过冗余的电子电气架构与L4级ASIL D 级电源系统,即便制动、转向或驱动系统失效,车辆仍能正常行驶至目的地或维修厂,解决用户对 “系统失效抛锚” 的担忧;
中欧工程师共同开发的浩瀚-S架构,也是吉利架构造车安全性的有利证明。在被动安全领域,混动车型动力总成更大,正面碰撞时易侵入乘员舱,传统方案需扩大前机舱牺牲空间,而瑞研浩瀚-S架构工程师提出的 “第三吸能盒”概念,在前围板中部增设30cm 吸能结构,既能抵住动力总成后移,又能让车内空间保持率提升15%。还有侧面防护的 “十宫格门槛梁”、第三代大型一体式压铸后端铝车身等技术,这些创新最终凝结为“极氪式安全” 的更高标准。
极氪9X是混动车型中唯一通过50km/h正面柱碰、首个实现105km/h后碰(能量为国标4.4倍)的车型,还自创in-house安全测试,加入了顶压翻滚、卡车追尾、电池托底等非法规工况项目。车身扭转刚度41600牛·米每度,是承载式车身全尺寸SUV最高。
可以说,极氪9X是吉利全球研发体系技术成果的集大成者,而瑞研则在安全、动力、动态控制、辅助驾驶等方面的领先技术,全面赋能了极氪9X。
从“技术出海”到“生态出海”,吉利全球化是为打造优秀基本功
极氪9X的热销与瑞研的技术突破,是吉利“全球研发、本地化融合创新”战略的成功。
李书福曾说:“我们在全球投资收购有不同特色优势的汽车企业,其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有全球汽车产业优秀基本功的根基,就是为吉利打造优秀的基本功。”
这种“不只买技术,而是融生态”的思路,让吉利的全球化不止于出口产品,而是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人才、文化进行深度融合。
从五大工程研发中心的全球布局,到五大试验区域的16个基地(覆盖欧、亚、美、澳新、非),从五大能源技术路径(纯电、混动、醇氢、换电、燃油)的多元覆盖,到五大AI 生态圈(阶跃星辰、时空道宇等)的全域布局,吉利正在构建一个足够全球化的汽车技术创新体系。
在欧洲,它吸收百年汽车工业的“严谨与精密”;在中国,它发挥智能制造的 “高效与灵活”。可以预见,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红利”转向“技术红利”。而吉利正在用其全球化的技术实力与布局,为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