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7月17日报道 由宝马中国与文旅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 “BMW中国文化之旅大运河文化保护教育公益项目” 于本周圆满落幕。这是合作双方自去年发布该项目以来实施的第二期项目,旨在聚焦保护和推广大运河沿岸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不仅是对隋唐大运河西起点的深度探访,也是在持续书写一场延续19年的文化保护实践。
纵览“BMW中国文化之旅”19年历程,时间轴清晰地勾勒出一家企业参与文化保护的进化轨迹。2007年项目启动时,其核心是对非遗传承人的单点资助;19年后的今天,它已发展为涵盖“传承 - 创新 - 传播 - 转化”的完整生态链。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项目已资助近1000位非遗传承人,惠及2.18亿人次。从西藏铜锁到浙江龙泉青瓷,从香云纱到古琴制作,资助范围覆盖多民族、多门类技艺。这种持续投入打破了文化保护领域常见的短期项目困境 —— 非遗传承往往需要代际接力,19年的坚持恰好为技艺的 “活态传承” 提供了时间维度上的保障。
2025 BMW中国文化之旅 正式启程
2024年,龙泉青瓷传承人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雷教授合作的茶具在MY BMW APP上线销售,成为非遗商业化的典型案例。这一案例背后,是“清美 - 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近十年的经验积累。不同于单纯的资金支持,这种“技艺 + 设计 + 渠道”的组合赋能,让非遗从博物馆橱窗走向日常生活场景,完成了从“保护”到“活化”的关键一跃。
为助力“非遗走入现代生活”,宝马爱心基金资助多民族非遗传承人进入“清美-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以洛阳三彩、本草和香、古琴制作、西藏铜锁、香云纱、竹编、织锦等非遗技艺,与清美教授共创宝马新世代概念性非遗文创品,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国际化传播,打造兼具文化韵味与创新的跨界作品。这一举措直指非遗传承的核心命题:如何在不丢失文化本真的前提下实现当代转化?
以洛阳三彩为例,这种始于唐代的低温釉陶技艺,曾因题材陈旧、用途单一面临传承困境。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洛阳三才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建筑师/陶艺家/策展人 郭家启尝试将三彩釉色与现代家居装饰结合,开发出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交融的音响作品,市场反馈超出预期。此次与汽车设计的跨界,更将考验传统技艺在工业美学中的适配性 —— 是符号的简单嫁接,还是文化精神的深度融合?
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洛阳三才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建筑师/陶艺家/策展人 郭家启
非遗创新的关键在于 “找到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接口”。宝马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思路:以真实需求为导向(如车内装饰、生活文创),让传承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技艺的现代解读。这种 “问题导向式创新”,或许比单纯的 “为创新而创新” 更具可持续性。
今年项目的另一亮点,是“线下探访 + 线上互动”传播模式的有机结合。2025“BMW中国文化之旅”探访十三朝古都洛阳,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探寻“何以中国”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利益相关者共同触摸、学习“最早的中国”蕴含的中华文明的根脉;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老师“传承中创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主题演讲则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此外,“BMW中国文化之旅”还将重磅推出《中国大运河河南非遗自驾旅行攻略》——作为“BMW中国文化之旅”的第八本富含人文韵味、饱含责任温度的出行宝典(参数丨图片)。
线上互动,解锁隋唐大运河密码
这种 “硬保护 + 软传播” 的组合,展现了文化保护从“小众传承”到“大众参与”的路径探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郑岩教授
大运河文化绵延千年,其保护绝非单一机构能完成。宝马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连接者:通过自驾攻略将散落的非遗点位串联成线,既为游客提供了体验路径,也为地方文旅注入流量;线上互动则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无法亲临的公众通过数字手段参与文化解读。数据显示,2024年该项目通过直播等形式带动400万公众“云游大运河”,这种“破圈”传播让文化保护从“专业领域”走向“社会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并非企业单方面输出。与文旅部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合作,确保了文化解读的专业性;非遗传承人的深度参与,则避免了商业传播中常见的文化符号消费。多方协作的框架,为文化保护构建了更稳固的生态基础。
连续12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19年深耕非遗保护,宝马的实践持续回应着一个命题:企业社会责任能否超越 “慈善秀”,成为商业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数据看,其投入已形成正向循环:非遗文创的商业化反哺传承;文化项目带来的品牌认同,间接助力市场拓展。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博士在项目启动仪式上谈到:“宝马集团树立了‘更人文、更智能、更负责任’的未来出行愿景。这种信念已经转化为宝马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创新——宝马新世代。宝马尊重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这是宝马进入未来的方式,更是宝马新世代的设计哲学。
创新是宝马引领行业发展的发动机,责任是宝马把握可持续未来的方向盘。 ‘BMW中国文化之旅’保护中国非遗19载,以保护中国非遗长期主义的责任担当,实现商业成功和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并行不悖。”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博士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当一家跨国企业将本土文化保护纳入长期战略,其示范效应可能超出行业范畴。在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的背景下,宝马将文化责任与绿色转型并置,实际上构建了更立体的企业形象——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也是文化传承的参与者。
19年的 “BMW中国文化之旅”,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坚守”与“应变”的实践。坚守的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应变的是保护方式的持续迭代。从资助传承人到搭建创新平台,从单一保护到生态共建,其路径或许可为其他企业提供镜鉴:文化保护不是企业的“附加题”,而是理解本土市场、构建社会认同的“必答题”。
对于大运河文化而言,这样的实践更像是一粒种子。它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既取决于持续的投入,也依赖于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毕竟,千年文脉的延续,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使命,而是一个时代的共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