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AI“复活”已形成产业链,谁会选择开启“永生”副本?)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生成式AI兴起。就在最近,不少人就运用AI技术“复活”已故亲人,并在网络上引发大众讨论。而当前,也有不少商家和专业团队推出类似服务,通过“复活”逝者,让其成为“数字生命”得到“永生”。打破真实和虚拟的边界,AI“复活”背后存在哪些风险?技术和伦理的边界又在哪里?
上图由AI生成
打破真实与虚拟边界 AI“复活”已成产业链
电影《流量地球》片段
电影《流浪地球》里有一段AI“复活”逝者形象的场景。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利用科技“复活”了因车祸去世的女儿;现实生活中,知名音乐人包小柏经过反复尝试、训练后,如愿复刻出“数字女儿”,不仅会唱歌跳舞,还能跟家人对话。
眼下,这样的AI“复活”已形成产业链。记者以“AI复活”为关键词搜索,社交平台、电商平台都有提供类似的服务,价格从10元到几百元不等。
在南京的一家工作室,从事人工智能行业的90后张泽伟,一年时间就为1000多人定制“AI数字人”。
张泽伟说,“AI疗愈”是他们目前主推的项目,订购的用户群体大多为老人,价格在5千到1万元,还原度基本和真人一样,“真正的数字永生在我看来是一定是要有交互的,他的性格、说话方式、特色方面就会越来越像本人。从数字永生到数字陪伴,最终到数字疗愈,最后疗愈的还是自己”。
专家建议:寻找情感需求和法规伦理之间的平衡点
打破真实和虚拟的边界,不少人认为,用AI“复活”亲人,未来会成为热门赛道。但人们对技术伦理的担忧也随之而来。 专家分析,“AI复活”技术,一定程度上也让数据隐私、AI诈骗等法律问题的发生门槛变低。而如何在情感需求和法规伦理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未来,AI“复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是否愿意尝试“数字永生”?
当电影照进现实,你会尝试使用AI技术,获得数字永生吗?带着疑问,今天,记者进行了街采。
Q1:AI“复活”亲人 你能接受吗?
Q2:如果可以 你最想“复活”谁?
Q3:“数字永生” 你怎么看?
有人认为,让亲人的音容笑貌得以延续,这恰恰是AI存在的意义;当然,也有人对“数字永生”持保留态度。虽然“数字疗愈”究竟是抚慰伤痛的一剂良药,还是以缅怀名义形成的一门生意,还有待商榷,但就AI“复活”产业链而言,可能触及的个人隐私和伦理风险,也不得不令人担忧。人工智能的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如何用好AI这把“双刃剑”,让生活更美好,让生命更美丽,始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但归根结底,只有坚守法律底线、尊重公序良俗,AI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暖人心、造福祉的科技力量。
3D分身 AI换声 看“浙里”的数字新应用
随着技术迭代更新,万物皆可AI的时代,俨然已经到来。眼下,很多浙江企业也在深度探索AI的各类应用,有些甚至突破你我想象。
一秒钟获得“数字分身”是什么体验?在位于杭州钱江世纪城的这家企业内,有一台3D云阵相机,其中遍布140个摄像头。在它的加持下,记者只需保持静态站立1秒钟,后台的AI大模型就能全自动输出多款可运动的“数字分身”。虚拟世界中,记者的“数字分身”,可以在高空跳伞,打卡各大景点,体验无所不能的自己。
记者了解到,这项企业独创的成像技术,能用0.4秒完成360度信息采集,180秒内完成超10亿像素模型重建,全自动输出3D数字人,从而让真人数字分身在虚拟空间体验各种活动。据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多用于文旅行业,通过3D数字分身算法,生成各种好玩的动作,叠加各类文旅场景。
在“世界超市”义乌,借助AI技术,经营户陈美君只需要录好一段中文视频后上传到平台,很快就能自动转化出36种外语版本,输出时还会根据发音调整画面中的口型,深刻改变了他们的经营模式。借助这项技术,陈美君的玩具已经远销中东、南美、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项技术是义乌国际商贸城推出的“Chinagoods AI”智创服务平台,上面的AI应用能让商户们个个秒变“外语达人”。现在,陈美君的平台主页上有四国语言介绍产品,这不仅让老客户对她的产品一清二楚,还吸引了大批新客户找上门来下订单。“AI语言转换现在对我来说,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本身不了解我的客户拿着我的视频来找我。”陈美君说。
终审:马福忠 袁 爽
责编:郑浩威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