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却因为一段悲壮的历史往事,而闻名于世。
那是一场修罗场式的残酷战役,双方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展开了长达43天的生死拼杀。山地被炮火炸成一片焦土,硝云弹雨,敌我反复争夺达59次,无数英雄前仆后继,只为守住脚下这一片阵地。
上甘岭烈士陵园
漫长“三八线”为何选择“上甘岭”
1.美国内部:1952年,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年,战争的走向,直接影响着杜鲁门总统是否可以连任。而此时的朝鲜战场处于“边打边谈”的对峙阶段,双方都力图争夺战争主动权。美军如果可以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那么朝鲜战场将会变成一场“得民心”的战役,在停战谈判上也将握有更大的筹码。
陆军上将: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
可以说上甘岭战役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起初范弗里特并没有投入过多兵力,他的预期是用2个营兵力加上飞机大炮的支援,用5天不到的时间就可以结束战斗。然而他远远低估了志愿军“寸土不让”的作战方针,导致上甘岭战役演变为一场“挽回脸面”的战役,不断的增加兵力,不计成本地投入庞大的弹药量进行轰炸。
"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回忆说:"最初只是一个限制目标的攻击,后来竟成为联军一次最猛烈的战争--一次冷酷的、保存面子的狠命攻击。 "
2.战略位置:五圣山位于朝鲜中部、金化以北约5公里处,作为中部战线最高的主峰,完全可以瞰制对方纵深内几十公里的范围,控制着金化、铁原、平康的铁三角地带,对于稳定中部战线十分重要。
上甘岭恰恰是五圣山的命脉,597.9和537.7高地作为志愿军主阵地的大门,如果被攻陷,美军就能控制高地下的公路,这样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就可以任意进入五圣山西部较为平坦的区域,对我军造成极大威胁。
彭德怀对1第15军军长秦基伟强调:“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关键,一旦失守,志愿军后面200公里将无险可守。”
战役打响,敌军意图不明。
10月14日四时,美军以320门大口径火炮、47辆坦克、50余架飞机向十五军30公里防御正面发起攻击,但是其重点轰炸地区集中在五圣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
牛保才
密集的炮火,如同暴雨一般倾泻在志愿军阵地上,短短几分钟,坑道内的通信设备全部被炸毁。营部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冒着铺天盖地的炮火前去修补,一路上边躲避炮火,边修补断线,携带的电话线用完还差了一截,多处负伤的牛保才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导体,为指挥所争取了宝贵的三分钟时间。
秦基伟,时任人民志愿军第15军军长,1929年参加红军,历经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一位善谋果断的将军。
此时的十五军军部,秦基伟一时还无法判断敌人的主攻方向,只有命令观察所半小时报告一次情况。
秦基伟:我们分析最大的可能在44师正面(平康方向),企图夺取西方山、斗流峰……估计敌人重点进攻五圣山的可能性较小,因为五圣山地势险峻,便于我军防守”。他倾向于敌军会沿着平坦的大路攻击,而不是险峻的上甘岭
前仆后继的“三十八个勇士”
在经过美军1个小时的炮火攻击后,美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同时向597.9和537.7两处高地发起冲锋。597.9高地至关重要的9号阵地,在九连副指导员秦庚武指挥下,顽强抵抗住敌人多次攻击,经过一上午的激战,美军攻击部队损失超过70%,直至黄昏也未能拿下597.9高地。
537.7高地上的志愿军阵地也遭遇了同样的情况,面对志愿军生死的顽强坚守,发起攻击的韩军部队不进反退,只得求助美军的航空兵火力支援。美军二十余架B—26轰炸机轮番向537.7阵地投掷凝固汽油弹,一瞬间阵地燃起熊熊烈火,最前沿的8号阵地仅剩三个伤员无力再战。
孙子明
正当伤员准备进入坑道的时候,敌人已经冲上阵地,并用机枪把伤员阻隔在坑道之外,机枪声惊醒了昏迷的“孙子明”,看到这样的场景,立马大吼一声扑向了敌人。惊慌失措的敌人转身就逃,孙子明刚要准备射击,发现又有一股敌人涌了上来,来不及多想立马抓起身边的手榴弹,扑向敌人与他们同归于尽!孙子明成为在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三十八个勇士中的第一人。
在长达43天的鏖战中,像孙子明这样舍身为国,不怕牺牲的英雄前仆后继。他们被后世亲切地称为“三十八勇士”他们的名字和精神永垂不朽。
“范弗里特弹药量”拿不下上甘岭
1.易守难攻的优势:面对美军不计成本的炮火轰炸,战斗异常惨烈,许多阵地一天时间内几度易手,敌人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兵。幸运的是战场地域狭窄,并不利于敌大批量部队施展,利于防守而不利进攻。
2.强大的火力配备: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中央军委总参谋部,认为上甘岭地区要加强我方的火炮,遂指示志愿军总部“注意火炮的调配,加强该方面的作战”
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
在志司的有力的后勤保障下,短缺的兵员得到及时补充,火力配备上增调炮兵19个连,共计各种大口径火炮114门,喀秋莎火箭炮24门,高射炮47门。食品供应也由就近后勤兵站保障,今非昔比的志愿军面对敌人的炮火袭击也毫不示弱,回敬给敌军35万余枚炮弹,创造了我军战史炮火之最
美第七师上尉尼基:“中国军队的炮火像下雨一样,每秒钟一发,可怕极了。我们根本没有藏身之地。”
3.坑道战:坚不可摧的地下长城
早在1951年,志愿军就开始掀起了构筑坑道工事的热潮,团阵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与交通沟、堑壕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当敌炮火急袭时,志愿军就隐蔽于坑道内,敌炮火延伸时,便又出来利用工事来打击敌人。不仅减少了敌人飞机大炮给志愿军带来的损失,同时也发挥了我军近战优势。
美军在发动地毯式轰炸时,常常认为在这样的炮火覆盖下,就算是蚂蚁也不能幸免,当步兵冲上阵地时,事实却并非他们所想的那样,这也是令他们十分头疼的。
邓华:“工事构筑坑道是工事的骨干,也是我们防御作战中的主要依托。虽然敌人155以上榴炮增加了,而且已使用过千磅的炸弹,但亦无奈我何,要气死敌人的原子弹。”
4.战士们“前仆后继”的勇气
上甘岭战役打出了“中国军队的不怕牺牲精神”,战役中不断涌现出像“孙子明、黄继光、邱少云”这些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前仆后继不惜用生命与敌同归于尽。
黄继光
这种舍身取义的精神,是美军部队所不具有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才把美国人打怕了,打服了。
战役总结
1952年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结束,志愿军先后投入9个步兵团加上后续补充的2000余名新兵,共计4.3万人。伤亡11500人,其中阵亡4838人,伤6691人。
联合国军:自认共伤亡15000人,其中美军5000人,韩军10000人。
联军发射炮弹190万枚,志愿军发射炮弹40余万发,相当于联合国军的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